四步观察法:让孩子更聪明

文/龙爸开讲
四步观察法:让孩子更聪明
现在的爸爸妈妈们,都知道要尽早开发孩子的大脑、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但是,具体该怎么做呢?
实际上,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式。
这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发现、比较与分析能力,还能为丰富孩子的表达力,提供鲜活的素材。
那么,究竟有哪几种观察方法呢?
◇ 01 ◇
顺序观察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对事物进行逐一观察的方法。
这看似是最简单的观察方法,但要做得好却并不容易,有时连大人都无法娴熟地使用,就更别说孩子了。
况且,哪个孩子不是生性跳脱、活泼爱动?平时看东西走马观花,那才是常态。
到一个新环境中,常常是东瞧瞧西看看,缺乏条理、挂一漏万。
正是因为孩子的思维过于跳跃,要想让他完整地捕捉到事物相关的所有信息,就必须按照特定的顺序来逐一观察。
所以,孩子应该先学习以空间为序和以时间为序。
空间顺序,就是依据事物的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位置依次观察。
按照观察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观察方位顺序。
比如——
观察人的时候,可以按照从头到脚,或者是从脚到头的顺序。
观察建筑物的时候,可以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由近及远、由外而内、由简到繁,或者是由局部到整体等很多种不同的顺序。
通过各种不同方位的顺序观察,我们就可以非常全面地观察到物体的外形特征和一些非常细节的信息。
如果要获知某个人与物的发展变化,那就需要更多地按照时间顺序来观察。
顾名思义,时间顺序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开展观察活动,可以引导孩子按照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为顺序进行观察。
当我们进行观察训练时,可以锁定一个观察对象,让孩子们在不同的时间点过来观察。
比如,观察居民楼下的一棵树。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
站在树下看到粗粗的树干、高高的树枝,还有很多的树叶。
但是我们站在阳台上俯视,就只能看见非常繁茂的树叶,却看不到树干了。
同样的一棵树,我们还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来观察,在不同的季节,同样的一棵树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状态——
春天,我们可以带着宝宝去看树枝上长出小小的嫩芽是什么样子;
夏天的时候,我们去看看树的枝繁叶茂,因为这个季节的叶子最大最厚嘛;
秋天,看叶子是怎么一点点逐渐变黄的;
而到了冬天,叶子都落光了,树枝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 02 ◇
典型特征观察
先观察事物最明显的特征,然后再观察事物的其他部分。
比如观察大河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马宽大的嘴巴。
这个大嘴巴就是河马的典型特征,一旦抓住大嘴巴的特征反复观察,就能让孩子们对河马的形象,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我们再按空间法来观察河马庞大的身体、小耳朵、大大的鼻孔、小小的眼睛等等。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大象——首先看到的是它长长的鼻子,这就是大象最典型的特征。
当抓住一个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后,我们再去看其他的特征,往往就能够更清晰地辨别这个事物。
比如我们顺着大象的长鼻子向上看,会看到大象的大耳朵。
然后,又看到它柱子一样的腿、细细的尾巴……这样一个完整的大象形象,就在孩子在脑中建立了起来。
当孩子掌握了典型特征观察法之后,往往能更快更敏锐地抓住所观察事物的特征,并更加鲜明地分辨相似事物的细微差别。
◇ 03 ◇
分解观察
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为几个局部或部分,逐一地进行仔细观察。
很显然,这个方法经常会被用在观察比较复杂的事物上。
比如宝宝正在玩他的玩具卡车,我们就可以引导孩子把它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车头、车身、车轮、驾驶室等等。
然后,逐一去观察每一部分都分别是什么颜色、材质、形状等等。
孩子运用这种观察法,就把整体分解成了各个部分。
如此一来,他就能够更加细致地去了解不同组成部分的特征和细节。
在分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组合,就会形成对事物更全面的认知。
◇ 04 ◇
比较观察
有很多东西,如果我们只是单个观察,往往很难理解或识别,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对它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就需要比较观察法——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或事物同时观察、比较,辨别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一切物体都有差异,但有的物体大同小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观察,对比物体之间的形状、颜色、大小、长短、粗细、薄厚、曲直、纹理等等各项特征,详加辨别,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刻意训练孩子的比较观察能力。
比如——
水果有大小、颜色之分,大的是苹果,小的呢是海棠。
汽车中有公共汽车和卡车,先寻找它们的共性,都有车头、车厢、车轮、车窗和车门。
然后,再去寻找不同之处:公共汽车是整体封闭的,用于载客;卡车车厢中封闭与敞开都有,载客、载货可两用。
树有桐树和杨树,先观察树的共同特征,都是由树干和树叶组成。
接下来,再看各种树的不同的形状,有的像伞,有的像塔,有的像圆球。
孩子在比较的过程当中,就加深了对不同事物的认知。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