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量体裁衣吗?个性...正文

量体裁衣吗?个性化学习真的难!

发布于7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量体裁衣吗?个性化学习真的难!
文/龙爸开讲

量体裁衣吗?个性化学习真的难!


我们常常使用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来形容教育。
换句话说,就是“一对一”。

但是,这真的可能吗?

学校教育似乎不大可能。
即便不容易做到,但量体裁衣至少也是教育的一种理想。

前段时间有幸看到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大脑如何精准学习》,书中提到了成**习的四大支柱:

注意力、主动参与、反馈和巩固。

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维度,来看看量体裁衣式教育的理想与现实。

◇ 01 ◇
注意力

先来看学习的第一根支柱——注意力

注意力对于学习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说它是学习的支柱,那就绝对不是“上课专心听讲”这么简单了。

在学习中,注意力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对教学的意图特别地敏感

也就是说当你传达出“想要教我一点知识”这样的意图时,我的注意力会迅速捕捉到这个信号。

然后我把注意力都转向你,从你接下来的神态、动作、语言里面去学习东西。

人身上就好像有一个开关,一旦注意到身边有一个教育者,我们会立刻把自己切换成学习模式,这就是注意力的功能。


那我们是怎么样捕捉“对方想要教我们”这样的信号呢?

第一,看对方的眼神

比如婴儿吧,当有人在旁边说话的时候,婴儿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去看对方的眼睛。

只有在跟对方确认过眼神后,婴儿才会转过头去看别的东西。
也就是说婴儿是通过眼神的接触来启动学习模式的。


第二,看手指的指向

一个九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懂得看大人的手指了。

当大人用手指向一个东西,那这个婴儿后来就会记得这个东西的名字是什么,因为他们了解这个东西对于刚刚那个人,很重要。

但是假如婴儿只是看到大人伸出手去拿一个东西,那么这个婴儿至多只会记得这个东西的位置,而不会记住它的名称是什么。

事实上教育者也是如此。
他也是通过手指指点来提醒对面的人,下面我要教你一个东西,你应该启动你的学习模式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老师、父母的眼神和手势都是非常重要的。


眼神与手势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一对一、面对面的互动,这就是量体裁衣原理的体现。

但是,在学校教育中,要做到这样,显然太过奢侈了。
在课堂上,老师很难与每一个学生都有频繁的眼神接触,也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关注到他的手势指向何方。


说到这儿,我们已经看到了,学校教育很难在学习的第一根支柱——注意力上,做到为每一个孩子一对一地服务。

◇ 02 ◇
主动参与

那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学习的第二根支柱——主动参与,即学生动用自己的好奇心去学东西。

其实,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内驱力”。
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孩子越是自己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换言之,好奇心是最有效的学习加速器。


那怎么样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呢?

其实激发的条件还是挺苛刻的,两个要点:

  • 我们想去了解的这个新知识;

  • 它超过我们现有的知识一点点,不能够超过太多

只有这个时候好奇心才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如果新知识超过我们现有的知识太多,新知识显得太难太复杂了,那我们就会畏难、望而却步。

所以,要想持续地激发出孩子的好奇心,那这个新知识就要根据学习者当前掌握的知识状况,随时地、动态地做调整,这样才有效。

所以呀,保持学习者的好奇心,这又是一个量体裁衣的动作。


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学习者,他的进度、他的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老师其实应该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水平,来传授不同的知识、布置不同的作业,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但在学校教育里面,这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老师通常只能够根据班里的中间水平来教学。

但这样做的弊端非常明显:

进度比较快的那些孩子,会觉得学习很无聊,

进度慢的孩子,又会觉得跟不上。

于是学校里的学习会让很多孩子失去好奇心。

所以,学校教育中,学习的这第二根支柱——主动参与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办法做到量体裁衣。

◇ 03 ◇
反馈

学习的第三根支柱是反馈,什么意思呢?

学习的本质是这样的——

当你遇到一个新问题时,经过思考会提出一个假设。
然后把它放到实践中得到一个反馈。

如果这个反馈是正向的,那么你就得到了一个真知。

否则,就要思考我错在哪里了,然后重新试错。

我们的知识正是在一次一次的这样反馈中逐渐扩充开来的,学习就是不断把反馈补充到我们的知识库的过程。


所以在一个理想的状况里面,教育者应该提供很多让孩子提出假设,然后给他反馈的机会,这样孩子才可以不断利用反馈去学习。

但是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你在学校上课时,一个学期能有过多少次这种提出假设、得到反馈的机会呢

应该不多吧。

老师绝大多数情况下习惯于从头讲到尾。
不过,这也是一种无奈,因为提出假设、给出反馈,这个过程太耗时耗力了。

尤其是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每一个学生他们提出的思考角度可能很不一样,老师给的这个反馈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这真的太难了。

至少这种一对一的精准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难实现的。


不过,好歹还有一种方法能够弥补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不足,那就是课堂之外的测验,这个效果还是蛮好的。

在这里,测验的分数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错题订正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订正错题是从反馈中学习的最好的机会

◇ 03 ◇
知识巩固

学习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是知识的巩固

那知识是靠什么来巩固的呢?

靠的是睡眠
过去的30年来神经科学最重要的发现是——

证实了睡眠的核心功能,其实是巩固白天学到的东西

白天发生的那些重要事件和学到的重要知识,在睡眠中会被归纳整理,然后被转运到常识记忆区给存储起来。

充足的睡眠对于学习效果的巩固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这个科学发现对于教育政策的那些制定者、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启示,当然就是必须要保证孩子的充足睡眠,对吧?

但是,在保障睡眠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会遭遇到量体裁衣的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

人与人之间在作息节律上存在天生的差异

人群里大约有79%的人,他们的作息时间差异不太大,都比较习惯于早睡早起,他们都算是早鸟型的人。

而剩下的那21%的人,他们的作息节律天生习惯于晚睡晚起,这些人属于夜猫子型
他们不但起得晚,而且在上午还会萎靡不振。

这些人的身体机能在下午或者在晚上才会达到高峰。

我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夜猫子,傍晚的时候才会来劲,晚上八九点钟工作效率特别高。

所以,我上学的时候,每天都在感受这个世界满满的恶意,因为这个世界的作息规则是早鸟型的,学校会把每天最重要的学习任务都安排在上午,而这时正好是我们这些夜猫子头昏脑涨的时刻。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量体裁衣吗?个性化学习真的难!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