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框架:“跟不上”的孩子如何逆袭?

文/龙爸开讲
打破思维框架:“跟不上”的孩子如何逆袭?
当孩子升学之后,往往会因为前后学习内容的巨大跨度而跟不上。
于是有些好为人师的家长就说了:你不要急,顺其自然就好!
这简直就是胡扯,就像盖楼一样,地基是块豆腐渣,你告诉我顺其自然就好!那将来我怎么起高楼?
◇ 01 ◇
顺其自然偏不顺
那么,什么叫顺其自然?
比如,现在人为制造的人参果,本来就是普通的水果,非要在外边罩个模子,让它长成婴儿的模样。
这就是反天性,是不顺其自然。
再比如种瓜吧,本来人家还没有熟,你非要把它拽下来,这就是强扭的瓜。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这也是不顺其自然,这种作法不足取。
但是,如果该施肥的时候你不施,该浇水的时候你不浇,该掐尖的时间你不掐……这个瓜在成长的过程中该做的事情,你一件都没有干,你却管这叫顺其自然?
如果只是这样种瓜,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管保得赔死。
养孩子不也是如此吗?
当孩子跨了一个大境界升入到上一级学校的时候,周围全是陌生的同学,课程数量一下子多了一倍而且貌似跟原来的知识关系都不大……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突然就失去了把手,天天都像如坠雾中。
这时候如果他学习跟不上,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而你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和第一重要他人,却在一边看笑话,还美其名曰:顺其自然,你觉得合适吗?
◇ 02 ◇
糟糕的引导
很多年轻夫妻都是突然间被晋级为父母的,没有任何养育的常识,甚至自己还只是一个孩子。
这时候,你为孩子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所以,你才会看到:不少家长爱替孩子代劳,而不管人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这种方式实在是太过粗暴,就算是养牛,你不也得问问牛要干什么吧?人家饿得肚里咕咕叫,你非要给它弹琴玩高雅,那不是扯吗?
所以说呀,很多家长特别爱陪孩子写作业。
这更像是走过场儿,既不用心,又无效果。
有时候,可能还有家长的一点点自恋在做怪。
这种家长总爱说:这孩子,怎么管都没用,说他一百遍都不管用。
你听听,似乎所有的真理全握在他的手里了。
那既然唠叨了一百遍都不管用,那你干嘛还要唠叨呢?
或者说,当你唠叨到第三遍他不听的时候,你就应该去想办法、去思考了。
因为这种搞法明显是没有效果的,不是方向错了,就是方法错了嘛。
比如,你的孩子刚上小学跟不上,你说:因为你没有上学前班嘛,所以你才跟不上。
这句话有毛病吗?
表面上并没有问题,但是你有没有感觉:这话说得太确定了。
在孩子听来很可能就是:……你永远都跟不上。
这就好像是下了最终判决,没有丝毫改变的余地。
这样一来,这句话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孩子贴上了一个负面的标签。
显然,话是不是能这样说的,得换成长型思维的句式,比如:
虽然你没有上学前班,但是只要认真学,肯定能跟上。
当然,如果你只说到这儿,那就是纯粹的鸡汤、鸡娃,所以,还需要辅以得当的方法:
我们可以在每天晚上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先预习一下;
趁周末的时候,把下一周要学习的内容中的难点,先过一遍。
你看,经过这么一番疏导,原来过于负面的因果关系“因为你没有上学前班,所以跟不上”
就被换掉成新的、正面的因果关系“只要先预习一下,就能跟得上”。
◇ 03 ◇
打破思维定式
你看,如果想让孩子在学习上逆袭,那得打破原来的思维框架——
把负面的“因为……所以……”改成转折式“虽然……但是……”。
然后,告诉孩子怎么采取有效的行动“只要……就能够……”。
这样一来,通过采取有效的行动,就能把不利的状况变得能够把控。
明白了思路之后,我们换一个问题来试试,比如孩子刚升入初中,科目增加得太多,他又跟不上了。
你看,这里又是一个固定型思维的负面因果关系——因为初中的科目增加太多,所以孩子跟不上。
如果你和孩子都是这样想的,那真是太让人绝望了,初中科目多这是无法改变的嘛,所以孩子活该只能跟不上,对不对?
那我们换成新的思维模式,怎么说?
虽然初中课程增加了不少,但是孩子你一定会跟得上的。
然后,说出你具体的思路——
来,我们先来看看课程有哪些改变,我们能做哪些准备,好吧?
为什么不立即给出“只要……就可以……”式的答案呢?
因为刚进入初中,你可能也不太了解很多细节,这就需要跟孩子沟通、了解情况,然后,再与孩子一起做出实施的计划。
当然,如果你已经很了解情况的话,那可以肯定地鼓励孩子,比如:
课程增加得比较多,刚开始有点不太适应,这很正常。
所以,我们只要多花一点时间,多预习、多练习,就能越学越轻松。
这样我们就打破了“因为……所以”的负面因果,把“跟不上”变成了“能跟上”,这个心理基调奠定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做很多建设性的事情。
这样孩子的心态是积极性,他会相信结果一定是美好的,他要做的就是不断寻找方法、不停去努力。
有些学员在听完课之后,回去就照着实操了,她们发现:哎!真的㖿!儿子一下子就变得动力十足,亲子关系也都母慈子孝了。
你听说后,可能也非常心动,就赶紧问:这是什么好办法呀?说说我也试试?
其实,你看我上面所讲的并非什么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改变家长的心态和理念——当我们父母的思维框架改变了,孩子跟着也会改变。
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我们所有的神情、动作、音调,都是在向孩子表达:爸爸妈妈相信你能做到,就算是暂时没做到,你也一定会想办法做到的。
所以说,真正有效的并不是某一种句式或方法,也不要认为孩子马上就会变得金光闪闪,这些都是空想,是不现实的。
我们能相信的只有信念,只要我们和孩子坚信能跟得上,那我们就一起去不断朝这个方向去努力;只要不断尝试,总会找到适当的方法的,对不对?
我想,这才是孩子逆袭的底层逻辑——
相信自己能跟得上,不断去试错,总会有办法。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