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普之共生效应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科普之共生效应
有话老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个体容易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从而他的思维、行为都会产生巨大的改变。
在心理学上,称这叫共生效应。
◇ 01 ◇
母子共生
简单点儿说,就是我们与什么样的人相处,我们的收获就会是什么样子。
所谓“共生”,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指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近些年,共生这个概念也被引入了心理学。
有一本研究人类心理共生的书,叫做《母婴依恋关系与共生状态》。
这本书其实讲的是:一个婴儿在0到1岁之间的时候,母婴的依恋关系满足一个人对共生最基本的需求。
因为大家知道婴儿刚出生以后,他所有对于生命的保障、安全感的满足,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依恋,都是源自于他和妈妈的单向互动。
所以人们的共生状态,首先是基于母亲和孩子的互动,和母婴的依恋关系。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即便是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后,依然存在着与母亲的共生现象。
比如说我有一位来访者就是这样的人。
她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刚有一个1岁多的宝宝。
她来找我做咨询的时候,她对我说:
老师,我现在是实在无法忍受我的婚姻了,我想离婚。
出于我的职业和专业,大家知道:离不离婚,不是心理咨询师该介入的工作内容。
但是我依然很好奇隐藏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来访者跟我讲:其实跟我自己没关系,是我的丈夫。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没有结婚之前,他本质上还是一个孩子,需要妈妈的照顾很正常。
但是,一旦结婚了,那就终于说脱离了原生家庭,与爱人组建起了新生家庭。
这位来访者就是如此呀!她跟爱人在一起后,婚姻、家庭、工作其实都蛮好的,然后还有了宝宝。
这不就是令人羡慕嫉妒恨的酸臭的幸福模板吗?
◇ 02 ◇
30多岁的爷们儿还要由妈妈搓澡?
但还是出问题了,问题就出在丈夫身上,我相信这个情况会让绝大多数人无法忍受——
你能想到吗?一个孩子的爸爸、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每天洗澡还需要他的妈妈来搓背。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需要这位女来访者的的婆婆来帮她的丈夫洗澡、搓背。
不仅如此,这个30多岁的男人换洗的内衣、**、袜子……所有的一切都还要由他的妈妈来帮这个儿子,也就是这位女士的老公去洗。
所以说呀,家里边买东西或者做重大决策时,就是婆婆的一言堂。
这位女士就是什么感觉呢?
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在家里寄居的外人。
你可以想一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这样的婆婆、这样的老公,别说这位来访者了,就是我的话,我也受不了,对不对?
你看,这位来访者的丈夫和她的婆婆,这两个人就是非常典型的共生状态。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她的丈夫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她的婆婆在丈夫还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一个单亲妈妈独自带着儿子成长。
自然而然地,妈妈把她的一切关注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儿子也只能跟妈妈相依为命。
所以,从小时候开始,母子共生状态就形成了。
成年之后,即便这个男孩子有了爱人,有了孩子,组成自己新的婚姻和家庭,但是母子间的共生状态依然没有解除。
这种共生关系还牢固了,妈妈说:离开孩子,她会死亡。
丈夫也说:离开妈妈,他也会死亡。
或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绑架。
但用心理学的视角看,它就是一个共生状态。
◇ 03 ◇
与优秀共生
像上面的这种共生,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试着脱离,否则对于自己的新生家庭和事业都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还有一种共生却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起点。
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讲过这样一句话:
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会学会嗥叫。
但是和那些优秀的人在一起接触,你会受到很多良好的影响。
所以,为什么我们和强者在一起呢?
因为他们会帮助我们变得更加的优秀。
与强者在一起,我们会感觉自己还有成长和提升的空间。
当然,如果感觉自己已经很优秀了,那么跟同样优秀的人相处时,我们就产生共鸣。
这就是共生效应。
这种共生,会取得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比如说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走在一起,简直就是才思泉涌、激情澎湃,因此,他们一起创造了微软。
两个非常优秀的人在一起,大脑的碰撞、思维的空间以及格局肯定是更加宽广了,对吧?
所以我经常说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如此的庞大,如此的美好。
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让我们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那些我们自己还不知道的那些美好和那些未知的秘密。
而不是把我们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时间、最好的精力放在那些已经出现,但是其实影响很小的那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面。
所以有的时候共生状态可能不见得对每个人都很好。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如果能够用好共生状态的话,我们的收获、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价值一定比现在要大很多。
所以尽快地去你的身边,找到那个跟你一样优秀的那个人,与他产生共生。
因为共生之后的结果,会非常好。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