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学科普之改变...正文

心理学科普之改变:怎么挑战你的舒适区?

发布于6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学科普之改变:怎么挑战你的舒适区?
文/龙爸开讲

心理学科普之改变:怎么挑战你的舒适区?


很多人问我:学习心理学有什么用?

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思维。
从古至今,中国只有技术没有科学,一种学问如果没有肉眼可见的实际用处,它就是一文不值的。

所以,如果我说:心理学是无用学,学心理学就是为了涨学问,那一定会被人喷死。

好吧,其实学习心理学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还真是有用的。
那有什么用呢?

答案是促成改变

但是,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却非常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你要挑战自己的舒适区。

◇ 01 ◇
恒河猴实验

喜欢舒适是人的天性,这一点你认不认可?

比如,你找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我相信多数人会选择任务轻松,工资又高吧!

越舒服、工资越高,我们越喜欢,这就是任何人找工作的唯一标准。

你看,是不是喜欢舒适是人的天性?没有人会去找那种又难受、工资又低的工作。

如果你非要去找一个很难受的工作,那背后一定另有目的,比如——

可能你想往那个职业方向去发展,或者想去积累这方面的知识。


在20世纪50年代,一个叫哈洛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它就是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其实,这个实验很简单,就是把一个猴子关在一个房间里面,而且在房间里面还有两只猴子“妈妈”——这两只猴子都是玩具,并不是真的。

其中一只猴子妈妈是用铁丝做成的,它的胸前挂着一个奶瓶;另一只是用布做成的,胸前没有奶瓶。

在这个实验中,你可以看到:真猴子除非是饿极了,它才会去接近铁丝猴子去喝奶。
喝完奶它会立即跑过去依偎在布料猴子身上


这个实验给了世人很大的震撼,它说明什么呢?

说明猴子跟人一样喜欢舒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喜欢柔软的被子,而不会用一块纸板盖在自己身上。
虽然两者的保暖效果可能差不多,但我们还是喜欢柔软的被子。

因为柔软代表着安逸舒服的感觉,喜欢舒服是人类的天性嘛。

◇ 02 ◇
舒服分领域

虽然如此,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还是选择了挑战舒适区,要把自己变得不舒服,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时候,这是出于跟风,或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危机感

比如,这些年在国内的职场中,登珠峰、跑全马非常流行。

在我们看来,这些行为并不舒服,还可能有生命危险,但就是有很多人趋之若鹜。
为什么?

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同事在朋友圈里经常晒登珠峰、跑全马的照片,你却没有,你会不会感觉自己很out?

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你不这样做,你会不会感觉自己很不合群?

更严重的情况下,你恐怕还会质疑自己的能力。


其实,实在不用别人干嘛,你就一定要跟干嘛。

因为舒适区是分领域的,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这个说法你认可吧?

看到别人登珠峰,你就觉得我还没登珠峰。
那如果别人去火星,你也要去吗?

显然不能这样,你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比如,我在工作中很需要绘画的技能,那就趁周末把绘图板接上,练习练习手绘……这不也是突破舒适区吗?而且这种作法更符合你的职场发展路径。

所以一定要记住,舒适是分领域的。

◇ 03 ◇
挑战舒适区就是反人性

很多人问我:老师,我不敢挑战舒适区,是不是说明我很差劲呀?

不,你不可也不必责怪自己。

因为挑战舒适区就是反人性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体会到不安全、不舒服,所以无法做到的话,也不要太过责怪自己。


说到挑战舒适区,我们总能想到那些顶级的运动员,他们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典范。

比如,打羽毛球的林丹。

你知道他用羽毛球去击打12毫米的厚木板,会是什么结果吗?

这木板会在瞬间碎成三块。

你想不到吧?这个球以300千米/小时的速度往前飞,简直跟疾飞的子&弹差不多。

这就是顶尖运动员跟我们普通人的区别,他们都是反人性的,不断挑战舒适区,才最终成长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说你没有办法做到去挑战、突破舒适区,你也要原谅自己,因为这本身就很难。

◇ 04 ◇
如何挑战舒适区

第一,选择一个突破的方向

我们必须要知道:要突破我们内心的舒适区,不能够在每个方向全面出击

换句话说,想突破内心的舒适区,一定得选择一个方向,不能什么都想抓。

看别人读书,你也想养成读书的习惯;

看别人旅游,你也想去一个人说走就走;

看别人做兼职,你也想赚点外快;

看别人学音乐,你也想练声乐……

如果这个样子,那必将一事无成,对吧?


第二,选择一个合理的任务

如果说你必须选择一个方向,那么你会选择什么?

比如,你想选择社交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
那你怎么样设置一个合理的任务呢?

可以先把周围的社交人群划分一下。

  • 第一个是陌生人群;

  • 第二个是短暂性社交的人群;

  • 第三个是半生不熟的人群;

  • 第四个是熟人。

那么,我请问你:想强化研究对哪种人的社交呢?

如果你说:哦!这个我还不太清楚
那不好意思,你很难在这个领域有所成长。


即便你选择好了社交的人群,也还是需要进一步定位有突破哪一个细分领域——

情商、社交技巧、社交礼仪,社交恐惧等

比如,你决定深入研究社交恐惧这个板块。
虽然它看起来是很小的一块蛋糕,但也是很可观的一个细分市场了。

所以各位,你一定要去突破你的舒适区,必须要选择一个非常小、非常细分的领域去做。


第三,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

假如你想突破社恐中的“上台恐惧”,设置多长时间完成突破更合适呢?

一两天不现实;一个月恐怕也不行,两个月吗?也没有把握;三个月可以吗?可以。

那就三个月。


设置一个相对合理的目标,用时间长一点或短一点,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不要在乎时间长短,因为我们并不缺时间。

另外,目标一定要够具体、够细分,那么你去做就更有可能实现它。


比如,我把“研究社恐”定为五年计划,近几年的目标至少实现了清晰化,对吧?

非常地清晰,我就是要突破这个领域。
在五年内,至少我在讲社恐这个细分市场里面会积累一定的名气,赢得大家的认可,那这个目标我就突破了。

合理的目标一旦确定,时间长点没关系,重要是你要反复去做


第四个,不舒服才是合理的

各位一定要去问自己,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到底舒不舒服?

如果说你在做的时候很不舒服、很紧张、很不自在,那么我告诉你:恭喜你,你正在突破

如果说你很舒服很放松,那你的改变是假象。

因为这不是突破的状态,你仍在自己觉得好的环境里面呆着,明白吗?


可能有些同学会说,挑战舒适区的话,还能不能享受生活了?

当然是可以的,因为我只是让你选择一个方向去突破。
至少在其他方向你还能舒服,对吧?

在你想要突破舒适区的这个方向,那一定是要不舒服的。
在这里,不舒服才是天理,不爽才是对的。

但是,在你不断地成功突破之后,你的舒适区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学科普之改变:怎么挑战你的舒适区?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