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事慌乱吗?可能是因为缺了它

文/龙爸开讲
你遇事慌乱吗?可能是因为缺了它
听一个朋友说,在他儿子15岁的时候,他给儿子搞了一个成人礼——徒步去贡嘎雪山。
但这并不是一次轻松的旅程,更像是藏族人一步一叩的朝圣之旅。
经过八天七夜的长途跋涉,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朋友那被岁月掏干的身体终于挺不住了、累倒了。
而他儿子的表现却是非常惊艳——
孩子非但没有惊慌,反而十分淡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把各种事情安顿得有条不紊。
在那个时刻,朋友的心里顿感欣慰:这小子,真的长大了。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取决于他的边界力的强或弱。
◇ 01 ◇
边界力
如果个体有较强的边界力,那他对于突发状况会表现得更加淡定。
遇到棘手的状况,不仅能保护好自己,还能帮助别人、缓解周围人的焦虑或恐慌。
相反的情况下,个体更容手忙脚乱、自乱阵脚,有些人甚至会紧张得当地晕倒。
其实,因为边界力较弱而导致情况混乱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
公司开会时老板突然发飙,你一下子就手足无措,原本精心准备的发言,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在家里也是如此,爸爸妈妈因为自己的事情而烦恼,看到孩子就管不住自己,大发脾气。
在朋友交往中,这种情况也不乏见——你们几个驴友去旅行,决定去寺庙,你却只想去参观博物馆,但是害怕引导冲突却不敢直言,只能背后自己懊悔。
……
你看,边界力的强弱将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你的心情、人际关系、幸福感,乃至生命中的重大抉择。
那么,边界力的强弱与什么因素相关呢?或者说我们又怎么知道自己边界力强与弱呢?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复杂,我来分享一个公式,你只需要把这些变量套进去就能马上判断出来了。
我们说,边界力的评估有四个维度:
◇ 02 ◇
自我认同度
第一个维度叫自我认同度。
这个名词是由心理学大腕埃里克林提出的,也称“自我统一性”。
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谁,并对自己有清楚且稳定的认同感。
比如,马云在创业过程中,就一直保持着清晰的自我认同感。
那时候,批评阿里巴巴的人很多,认为它的商业模式不行,技术也一般般,平台上还充斥着假货……反正就是哪儿哪儿都不行。
但是同时呢,资本对于阿里却十分追捧,上市后市值可以迅速飙升到2000亿美元,比IT业的鼻祖IBM还要高。
这时,很多创始员工飘了。
可是,马云一直保持着清醒:我们一个刚搞不到20年的公司,怎么可能会比那么了不起的老大哥IBM还棒呢?我们还远没有那么强大。
可以说,正是马云的清晰的自我认同感,才驾驭着阿里巴巴这艘巨轮走到了今天。
那么,具体怎么评估自我认同感呢?
超简单,遇挫不沉沦,顺境不膨胀。
很显然,自我认同感高的人,会认为自己有存在的价值,人人都喜欢我。
相反地,自我认同感低的人,则认为自己表现很糟糕,没有人喜欢我。
自我认知清晰的人,会有更准确、更坚定的自我评价,不容易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也不怎么会去讨好别人。
◇ 03 ◇
情绪易感度
有些人的情绪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另外有些人在各种环境中都会坦然处之。
前面说到那位朋友,当他累倒的时候,有些队员马上就慌乱了,还有些队员甚至吓得当场休克。
但是,就有些人会跟他儿子那样一直保持着冷静。
显然,前面那两种人都属于情绪易感者,这也决定了他们的边界力较低。
反之,第三种人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仍能自主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他们的边界力很强。
那么,怎么判断我的情绪易感度高低呢?
我们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小测试,你跟着过一遍就能大致判断:
1、当我和上位者在一起时会很紧张。
比如上司、师长、业界大佬。2、经常为小事情焦虑、失眠。
3、挨不得批评,被别人说一句,我都会难受半天。
4、在亲戚朋友的眼中,我是很敏感的人。
5、经常受到周遭人们的喜怒哀乐影响自己的心境。
6、经常因为一些新闻或小道消息而气愤或郁闷。
7、容易在别人面前放弃自己的立场。
假如你符合上述7条中的4条以上,那就是情绪易感度较高的人,意味着你的边界力较弱。
◇ 04 ◇
认知自主度
可以简单理解为你能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很明显,只有个体具备认知的自主度,才能守好自己的心理边界。
记得《杀&死一只知更鸟》中,阿蒂克斯决定给一位黑人辩护,这时他的儿子过来问他:你真的要为黑&鬼辩护吗?
阿蒂克斯说:不要叫黑&鬼,那是一个蔑称。
儿子说:但学校里都是这样叫的呀!?
阿蒂克斯说:至少从现在起,有一个人不会这样叫了。
这句话让我记忆至今。
是呀,即便所有的人都有偏见,但是你仍然可以保持主见,决定自己要怎么做。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判断自己的认知自主度呢?
最简单的指标是:自己最终做决定的次数。
你可以拉长时间轴,数一数从出生至今,你自己做过多少次决定?
比如,你读哪一所大学,读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与谁结婚……
如果生命中的很多重大决定中,你自主决定的次数多,那就意味着你的认知自主能力很强。
反之,就是认知自主能力弱。
◇ 05 ◇
行动独立度
说的是,你有多少行动是出于自愿的?
我的一位来访者说过她的一次左右为难的经历。
有一天晚上十一点多,她的闺蜜给她打电话,让她去一个地方接自己。
她一算来回的时间,就不太想去,为什么呢?
从她家到闺蜜所在地要40分钟,然后送闺蜜去目的地,最后再回自己家,那最少也得折腾到两三点钟。
虽然她很不想去,但又不忍心拒绝,毕竟人都是混个关系嘛。
所以,最终还是半夜去接送了闺蜜。
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来访者想去接送闺蜜吗?
当然不想,但是还是去了,这就是我们说的被动行为——并不是发自本心,而因为顾及到关系而产生的一些行为。
实际上,这是缺乏行动独立度的表现。
那我们具体该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具有行动独立性呢?
就看做一件事情时,你是不是情愿,心里是不是矛盾。
如果你经常做不情愿做的事情,或者做起来心里很不舒服,那就是你的行为被别人绑架了。
其实,这个绑架者并不是别人,而恰恰是你自己——因为你在意别人的感受,而放弃了自己的边界。
所以,你的行动越独立,你的边界感会越好,否则,你越是依赖越是讨好,边界力就越弱。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