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也是一种病?起底社交恐怖症的背后根源

文/龙爸开讲
社恐也是一种病?起底社交恐怖症的背后根源
这几年,关于社恐的话题不绝于耳,一时间似乎身边的很多人都社恐了。
于是,不少熟人会问我:我不敢参加聚会,我懒得跟人打招呼,我不爱跟别人一起乘电梯……那我算是社恐吗?
◇ 01 ◇
你是社恐吗?
社恐的全称叫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恐惧症的一个亚型。
看到了吧?如果真的是社恐,那是精神类疾病,是需要入院临床治疗的。
而我们平常所说的社恐,最多就是有一点儿社交焦虑罢了,充其量是有一点儿心理问题。
有社恐问题的人,会过分地害怕社交场合,感觉难以忍受的尴尬,会害怕别人审视的目光。
如果你担心自己社恐,我这里还有一个简单的量表,你不妨来评测一下。
第一,我很害怕在重要的人面前讲话。
第二,在他人面前我常常脸红心跳,这让我很难受。
第三,同学聚会或者一些社交活动让我很害怕。
第四,不认识的人和我谈话,我会尽量想办法躲避。
第五,我很害怕别人把我作为议论的对象。
第六,如果某些活动我是主角的话,我会觉得很别扭。
第七,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常常使我思绪混乱。
第八,我做事的时候,别人看着我会让我手忙脚乱。
第九,见到陌生人我就会心慌,不知道说什么好。
第十,我经常梦见自己在别人面前出丑的情景。
以上的题目,你可以按符合你的程度1234评分,社恐越严重的人,分数越高。
如果十道题目的总分没有超过10,那你几乎没有社恐方面的问题。
如果你在10到24分之间,你已经有了轻度的状况。
如果你在25到35分之间,你处于中度的社恐状态,最好是找心理咨询师干预一下。
如果你在36到40分之间,很不幸你已经是严重的社恐患者了,赶快去医院吧。
◇ 02 ◇
社恐从何来?
第一,跟生理有关。
人脑中有一种物质叫5-羟色胺,主要作用是传递神经信息。
它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心理、生理功能,比如说喜怒哀乐、睡眠食欲。
从生物学角度讲,如果5-羟色胺浓度过低,就会产生一系列精神和心理的症状,比如说焦虑、恐惧、情绪低落等。
事实也是如此,确有一部分社恐症状,是跟5-羟色胺的失调有关,这种物质过多过少都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情绪。
第二,跟性格特征有关。
通常有社恐的人自尊心都比较强,害怕被别人拒绝,或者对自己没有信心,所以他会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他。
这种人在小时候,可能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文化娱乐比较少,生活模式化,所以他不容易适应新环境。
所以带孩子多出去玩、多去旅游、多跟陌生人交流、多去接触社会,都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现在的孩子社恐越来越多,可能正是跟接触社会太少有关。
而且父母还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大声训斥孩子,从而让孩子形成内向、自卑、胆怯的性格。
这显然会加剧孩子对社交的恐惧感。
◇ 03 ◇
社恐了,怎么办?
说到这儿,朋友们可能会说了:如果我社恐了该怎么办呢?
第一,正确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多经历一些事情,多跟人接触。
重要的是改变人际相处的方式,多跟你熟悉的人,比如老师、朋友、父母多沟通。
第三,让自己忙起来。
有时候繁忙的学习或社交活动会让你忘记了恐惧。
当然如果你社恐比较严重,那还是有一些更专业的方式帮助到你,比如系统脱敏法。
它是行为治疗的一种方法。
简单地说,就是先把生活中较强的社恐因素,一个个消除。
最后再把最强烈的焦虑恐惧克服掉。
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建立一个社交恐惧的表格。
把自己社恐的事情按照焦虑程度从低到高排列出来,越详细越好,并且量化打分。
所以,现在可以拿起笔了,写下你那些社恐的事件和焦虑程度。
比如,你跟超市收银员说话的焦虑程度是2,跟陌生人问路的焦虑程度是4,向人借手机是6,参加party聚会是7,跟一个陌生人同桌吃饭是8,当着陌生人的面唱歌是9,公众演讲是10,这个是最高分。
总共是10分的焦虑等级。
那接下来怎么办呢?
按照表上的事件,由易到难,每周不断地尝试挑战。
先从超市开始,去超市经常跟收银员多说一句,多跟收银员接触——多去几次,每次尝试多问收银员一句话,这就是现实脱敏。
所以在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治疗被广泛地应用,它对克服社交恐惧的效果也极佳。
当然了,如果你神经足够粗大,还可以来点更狠的,可以尝试暴露治疗,这有点像非常流行的那种魔鬼训练。
你不是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吗?就让自己去做陌生拜访,或让自己在街头寻求人抱抱;
不敢坐电梯的是吧?让自己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地去坐电梯。
说起儿童的社恐呢,常常是跟负面想法有关的。
他在社交之前往往害怕别人发表负面评价,并由此产生自卑感。
我们可以从儿童期就开始建立儿童的认知,去改变他的自我认识。
父母家长可以不断对孩子说:
你有什么优点,我欣赏你什么。
在跟别人沟通的时候要昂首挺胸,尽量呈现自我。
逐渐地,孩子的心中充满了积极的观念,就会更自信、勇敢地去跟人交往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