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破窗效应:一旦孩...正文

破窗效应:一旦孩子陷入它,就废了

发布于6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破窗效应:一旦孩子陷入它,就废了
文/龙爸开讲

破窗效应:一旦孩子陷入它,就废了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的种种问题,说孩子不会自己操心,太没有自律性。

但是,了解详情后,我总是发现:问题往往是出现在父母的身上,是他们不太会管孩子

这样吧,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如果你看完后还是不明白,那你教出来的孩子可能会真的非常糟。

◇ 01 ◇
破窗效应

1969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一个条件比较好的小区里,一辆停在一个治安差的小区里。

他先把那个差小区的车牌摘掉,并把车上的一扇窗户打开,你来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几个小时以后,这个差小区里的车不见了、被偷了,而那个好的小区里的车还在。

你一定在想了:这还不简单吗?因为那个小区治安差嘛,对不对?


别急,这个实验还没完,那么接下来津巴多做了什么呢?

他把这个停在好小区里边的那辆车的车窗户上,用榔头砸了一个洞。
然后我们再来看结果。

没想到通过摄像头的监测发现:好多人在经过这辆车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把这个车踢一下或者再破坏一下

在这种情况下,这辆车被破坏得越来越不堪。
而且几个小时以后,这辆车也消失不见了。

看到了吧,汽车会不会被破坏、被偷,跟放在好不好的小区并没有关系。


从这个实验开始,心理学上就有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破窗效应

什么意思呢?

有一样东西如果它遭到了破坏,而这个破坏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那么周围的人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模仿那个破坏行为。

所以你看,当车窗被打破后,后面的人都开始模仿这种糟糕的行为,这是一个恶化的起点。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咱们去朋友家做客。

第一个朋友家里窗明几净,你进门什么态度?

第二个朋友家里乱七八糟,你进门又是什么态度?

你会发现到了第一个家庭,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要换鞋,是不是?进去了以后你可能也会谨言慎行。

而第二个家庭你就会怎么样呢?

可能会比较随意、乱扔垃圾,对不对?

◇ 02 ◇
不被尊重的孩子

所以说你看这扇被打破的窗户,它其实在暗示周围的人:这扇窗户是可以破坏的,而且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

你瞧,这是很关键的。

其实在我们做爸爸妈妈的这个过程里,常常会不小心打破了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扇窗,给周围人留下一个暗示和示范——

我的孩子是可以被伤害的,是可以不尊重的。


我给大家来举两个家长的例子。

第一位家长

他的孩子在成长的这个过程当中,和其他的孩子一样,也就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里面会有好多的事情做不好,对不对?

这个孩子也是这样的,他的爸爸妈妈就在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怎么看都觉得孩子宝贝儿很可爱,不忍心打骂孩子。

结果到了孩子两三岁以后,渐渐地他们就觉得:这个孩子越大毛病越多

所以有了第一次的动手打骂。

从此开始,爸爸妈妈经常就会忍不住抱怨孩子,打骂这个孩子。


随着这个孩子的成长,这种抱怨越来越多。
比如说当着家里人,当着外人,当着朋友同事,甚至于当着孩子的老师,爸爸妈妈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抱怨几句:这个孩子毛病太多

妈妈会这样跟孩子的老师说:老师,我们这个孩子从小调皮,你放心地管、放心地打。

爸爸对自己的朋友也会这样说:这个小孩从小就烦得很,你别理他。

结果在爸爸妈妈这样的抱怨声中,他们亲自打破了自己孩子人生的第一扇窗,为周围的人做了一个错误的暗示和示范——

我的孩子是不值得被尊重的,不值得被好好对待,是可以被随意指责和打骂的。

因此呢,这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周围同学、老师的指责、批评,经常罚站、受到冷落。

这能怪周围人的恶意吗?

很多人都说:你瞧,他爸他妈都说这个孩子烦得很,根本不能给好脸儿

正是受到孩子父母的暗示,因此他们都对这个孩子释放指责和抱怨,而不用负担愧疚。

最后这个孩子会怎么样?

受到所有人的打压,他的信心越来越糟糕高,因此再也不愿意努力了。


所以,我们要记得:抱怨只会让问题扩大化

当我们都去抱怨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不但对他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我们正在打破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扇窗,这是事情变糟糕的开始。

◇ 03 ◇
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我们刚看了一个反面教材,我们再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

在这个家庭当中,最初大家面对的问题是一模一样的——爸爸妈妈也发现孩子有好多的事情做得不太好。

但是,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却牢牢记得一句话: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所以,这对父母开始用心地观察、分析:孩子出现这个问题,是欠缺什么能力呢?

父母通过学习,他们终于明白了:孩子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因为他的能力不足导致的
比如——

孩子爱哭闹,这是因为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不够;

孩子写作业磨蹭,是因为孩子时间管理能力不够

孩子乱花钱,是因为孩子的理财的能力不够

孩子跟同学发生矛盾,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够

孩子爱撒谎,是因为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不够……

因此,用这种解决问题的视角看孩子,所有的问题一出现,父母立即就会意识到是孩子欠缺什么能力,这才是核心和关键。


那么,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这是一种成长型思维——当孩子能力不足的时候,他需要的是提高的方法和适度的训练,而不是抱怨。


我们再来重复一次这句话: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因此这对父母没有抱怨,而是不断给孩子用心地提升能力,结果孩子一天一天成长得越来越好。


每当孩子有一些进步的时候,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在干什么呢?

他们会给周围的人去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
比如——

他们会对亲朋好友说:我们家宝贝儿上次跟同学发生什么什么矛盾,他是怎么怎么解决的。

亲朋好友就立刻会觉得:这个孩子情商好高哟!

他们会对孩子的老师说:孩子昨天晚上在写作业的时候,他遇到了什么什么困难。
但是他是怎么怎么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最后终于把这道题搞懂了,学会了。

结果老师会明白:噢!原来孩子本子上这个破洞是这么来的。
于是,老师非常认可孩子的认真态度了。


那你看,这对爸爸妈妈和前面那对爸爸妈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首先,前边的那一对爸爸妈妈只会抱怨、只有情绪化,他们的抱怨只会扩大孩子问题的范围,却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他们既没有耐心,也没有方法去帮助孩子提升能力。

而后面这对父母没有抱怨,而且去寻找方法帮助孩子提升能力,耐心地陪孩子练习,真正做到了陪跑孩子成长。

而且,他们还帮助孩子树立了形象,所以说周围的人都觉得:他们的孩子值得被好好对待、值得被尊重、值得被欣赏

那么,你作为父母是哪一种呢?你愿意做哪种父母呢?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破窗效应:一旦孩子陷入它,就废了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