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心理边界:你的边...正文

心理边界:你的边界力强吗?来看这三点

发布于6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心理边界:你的边界力强吗?来看这三点
文/龙爸开讲

心理边界:你的边界力强吗?来看这三点


现在“心理边界”是一个热词。
但是大部分人搞不太清楚自己的心理问题是不是跟心理边界有关,或者说不太明白自己的心理边界是怎么样的。

那么,怎么来辨别自己的心理边界状况呢?

◇ 01 ◇
边界不清的三种状况

我们先来说说边界不清的三个特征吧,你可以通过它们来自测一下自己的边界力。

-1. 难以专注

很多人一天中要花很多时间去刷抖音,这就造成自己大量的分内事情无法正常完成。

这其实是注意力丧失边界的表现。
换句话说,就是你的注意力失控了。

它的发生逻辑是什么呢?

当我们刷抖音时,大脑会产生多巴胺等让人愉悦的物质,它们可以让大脑处于兴奋之中。

大脑因此会获得快乐的经验,俗话说就是“成瘾”了。
为了获得更多的多巴胺,不断地产生愉悦,你的注意力就是一次又一次挑战边界,企图逃出去。


其实,生活中注意力失控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如——

只要孩子一闹,你就会马上去安慰孩子;

只要老板一叫,你就得帮他完成那些临时性的任务……

这种事是不是天天都在发生?

所以你总是没有时间去做自己重要的事情。
这说到底就是你模糊了自己的需求他人的期待之间的边界

当你时刻注意别人的要求时,你自己的需求就被忘了、忽略了。

这就是走神、拖延的根源,是你缺乏边界力的一种表现。


-2. 自我纠结

比如,今天下午要开家长会,但是你手头的工作还没有完成。
所以你就一直在纠结要不要请假。

这是你的妈妈角色职场人角色的边界不清晰造成的,你弄不清楚哪个角色更重要,于是在反复权衡、比较。

再比如,你有一个问题想请老板帮忙,但是你总是不好意思张口,因为你打心底认为是这是给老板添乱。

这说明:你的职场角色合作者的角色模糊不清
你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与老板对等的位置上,你认为自己只是给老板干活儿的,而不是合作完成目标的团队成员。

这里有一个诀窍:只要你在纠结,就说明你身上有很多模糊地带,这时候需要马上检查你的边界


-3. 陷入情绪

比如,动不动就大发脾气——看到孩子写作业磨蹭,或者一会儿摸这儿一会儿摸那儿不专心,就想骂他。

或者,看到老公太懒,或者习惯跟你不一样,就想跟他怼架。


你可能会奇怪:这难道也跟边界有关吗?

是的呀,你把你自己的坏情绪强加到孩子或老公身上,这不就是越界了吗?

你把你的期待强加于人,这同样也是越界呀。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想要生气、沮丧或焦虑,那最好是停一停,来看看是不是自己的边界出事了。

◇ 02 ◇
三种边界能力

那么,怎样来构建自己的边界呢?

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三种基础的边界能力,它们分别是:

第一种专注自我的能力
专注在当下,专注在自我上。

比如,你有点儿拖延症,或者做事老是走神儿,那你最需要的就是专注力——

想想当下最应该做的是什么?

具体该怎么做?

如果你经常走神,那你可以找找自己的心流

心流就是你全神贯注于一件事的那种忘我的状态
比如科学家专注于研究而废寝忘食;再比如你沉浸于一本书时,别人叫你你都听不见。

关于怎么才能进入心流状态,可以阅读前面的文章《什么是“心流状态”?》,此不赘言。


另外,你还可以多提醒自己:我的感觉最重要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过度关注别人,那就告诉自己:我的感觉永远都是最重要的

比如,老板又给你来临时任务了,而你手头上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那就想一想:我是想把事情做好,还是希望做到快速反应?

选择一个你最渴望的声音,因为你的感受最大。



第二种角色辨别的能力

前几年很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老大苏明哲就是一个角色辨别不清的典型。

首先,他分不清哪个角色最重要

他是儿子,也是丈夫,又是大哥,他经常夹在三个角色中间左右为难。

明明无法满足父亲的过分要求,但是他为了博得一个孝子的好名声,非要把丈夫的角色抛到后面,满口答应父亲的要求。

最后导致自己陷入失业+离婚的麻烦之中。

这其实是给每一个生活中的我们的郑重提醒:想清楚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再做优先级的排序和选择。


其次,他与父亲之间的角色混淆

苏明哲与苏大强之间是完全丧失边界感的,父亲很多时候像儿子,儿子反倒像一个爸爸,关系彻底逆转。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父亲应该是一个付出者,儿子是索取者。
但是苏大强长期被妻子打压,妻子去世后,他尽情地从孩子身上索取爱和资源,他成了索取者。

而苏明哲作为家里的老大,认为自己应该孝顺父亲,所以哪怕是舍弃小家庭也要无条件地满足父亲的无理要求,这就成了彻头彻尾的付出者。

在这种不正常的关系, 一方拼命索取,一方不顾一切付出,这两人的边界越来越含糊。


第三种允许不同的能力

你经常会发现:辅导孩子是令人极其崩溃的

实际上,很多爸爸妈妈都处于这样的困境。
难道是孩子太笨了,学什么都学不会?还是孩子太不专心,动不动就溜号?
其实,这个事情经常跟孩子并没有太大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


你看,发脾气难道不是你自己的事情?有可能是你本来心情就不好,也有可能是你按照要求自己想象的样子来要求孩子。

难道不是这样吗?

俗话说:因材施教。
你能确定你想象中理想孩子的样子,是符合你家孩子的条件和意志的吗?
如果两者不一致,那你就是在控制孩子,这就是边界感的丧失。

所以,我们要应该宽容、接纳孩子跟我们的不同。


其实,生活中的类似情景有很多。
比如——

好友拒绝与我们一起去旅行,你会想:他是不是不跟我好了?

婆婆不帮你带孩子,你会想:她是不是跟我不亲?

看到老公没做好家务,你就会大发雷霆……

这都是边界感丧失的表现,具体说就是不允许别人跟我们不同。

当你允许孩子与自己不同时,孩子稍微拖拉一点,成绩稍微差一点,学习东西慢一点……这些似乎都并非不能接受了。

等你做到这些,我想亲子关系会有一个全新的开始吧。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心理边界:你的边界力强吗?来看这三点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