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娃之宝”:分清哪些行为该惩罚,只需这一招

文/龙爸开讲
“镇娃之宝”:分清哪些行为该惩罚,只需这一招
教育孩子时,可以打吗?
有一个孩子曾经跟我说:我们家有一个“镇娃之宝”,那是一根竹条。
如果我不听话,我爸爸妈妈就会用这个宝贝抽我。
虽然孩子是用打趣的语气说的,但我还是感觉身上有点冷、心里不是味儿。
◇ 01 ◇
厌恶疗法
那么,惩罚孩子究竟是父母的泄愤,还是有心理学依据的理智之举呢?
你别说,还真有相关的理论支持,它就是厌恶疗法——当人们的某个坏行为,跟令他厌恶的一些刺&激相关联时,这就形成了一对厌恶性条件反射,从而可以帮他消除这个负面行为。
这个定义有些咬文嚼字,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来举个例子。
比如,孩子偷东西,我们打他,让他的肢体感受疼痛,并罚他面壁思过。
这两个作法就是厌恶性刺激,会让孩子不舒服,对不对?
如果这些厌恶刺激具备运用的条件,而且我们附以批评教育和爱的包容,确定可以帮助孩子停止偷东西的行为。
但是呢,如果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使用惩罚,孩子非但不会消除他的不良行为,还会恶化你们的亲子关系。
那这种惩戒会得不偿失。
◇ 02 ◇
厌恶疗法的四个条件
那么,厌恶疗法需要哪些条件呢?
我们说至少得具备四个:
第一个条件,厌恶刺激一定要及时。
这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只有孩子的负面行为,紧跟着厌恶刺激,他的大脑才会把这两件事情关联起来,形成条件反射。
比如,孩子的手马上要摸到电门时,你赶紧拍他的手一下。
这就叫及时,孩子会明白:哦,原来是电门不能随便摸呀。
但是,如果白天是奶奶跟孩子在家,他差点摸着电门,但是等妈妈傍晚下班才知道这件事,结果妈妈抽了孩子三巴掌。
那这个厌恶刺激很可能就没有任何意义,孩子只会感觉莫名其妙,完全达不到教育“不能摸电门”的目的。
第二个条件,平和。
我们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终止他的某个负面行为,而不是说为了增加他的痛苦。
就像医生的目的是要治愈病人,而不是为了增加患者的痛苦是一样一样的。
所以,你看医生在治疗时,他的情绪很平和,对吧?
那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这样呢?如果父母带着愤怒去惩罚孩子,那只会换来孩子的更愤怒。
在这种状态下,他没有任何力量去反思他的错误,对不对?
第三个条件,要明确哪些行为是要终止的。
因为厌恶刺激引发厌恶性条件反射时,它的指向并不一定十分精准和明确。
所以,如果使用不恰当,很可能是不该终止的行为,反而被终止了。
那这就得不偿失了。
来,我们举几个生活当中的实例,来看一看哪些行需要终止,哪些行为不需要终止?
比如——
孩子摸电门;
孩子骂人、孩子打人等攻击性行为;
孩子吃饭、孩子学习、孩子读书。
那我们来看一看,哪些个是我们需要让孩子去产生厌恶性反应,帮他去终止的行为呢?你可以写在下边的留言区,然后再继续看下文。
你会发现到了上面这些行为中需要终止的其实很少,对吧?
只有这个摸电门和骂人、打人等攻击性行为是需要终止的,其他的都不适合去终止。
也就是说:惩罚的措施,只能在孩子出现摸电门或攻击性时才能使用,而且你还得做到行动及时、心态平和。
第四个条件,让孩子明白受罚的原因。
很多孩子之所以受罚后不服,就是因为都被收拾完了,还是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如果你看到孩子在那哭,去问他:宝贝儿,你为什么哭呀?你爸爸妈妈为什么打你了?
然后孩子可能非常愤怒地说:我爸我妈发神经呗。
你说这算什么事儿?
孩子完全没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不对?
因此我们不但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还需要更进一步让孩子清楚:为什么错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比如说电门不能摸,那么,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看书、玩玩具、跟小朋友玩……这些都行。
哪些事情不能做?
攻击性地去推人家、骂人家、打人家……这些行为需要终止。
那么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可以去问好、打招呼、用微笑去分享。
◇ 03 ◇
厌恶疗法的用法
最后,我们说说:怎么通过惩罚来达到目的呢?
前面你也看了,惩罚的条件是非常严格的。
首先,父母需要明确使用惩罚的范围。
换句话说,明确哪些范围是惩罚的禁区。
在这些范围内,我们绝对不能去使用惩罚。
为了帮助家长们判断,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最简单的做法——
几乎所有带“不”的事情,就是不适合惩罚的。
比如说孩子不听话、孩子不吃饭、孩子不睡觉、孩子不学习、孩子不看书、孩子不起床,你看看这些是不是真正的负面行为。
如果你非要对这些事情惩罚的话,孩子的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这个事情本身,并把“不”字去掉。
然后他会把这个事情和厌恶的刺激联系到一起,最后变成了对这个事情的讨厌。
你想想是不是这样?你批评孩子不吃饭,最后变成了孩子对吃饭的厌恶;你指责孩子不认真学习,演变成了孩子厌学……
想必这并不是你的本意吧!
我知道你的初衷是这样的:惩罚不吃饭,把“不”去掉不就是吃饭吗?不学习把“不”去掉不就是学习吗?
但效果却是适得其反。
所以,如果说这个负面的条件反射用得不好的话,很容易变成孩子对事情本身的逆反,显然这是得不偿失的。
你看,惩罚孩子是不是一门艺术,你学到了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