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课题分离:父母的...正文

课题分离:父母的一生的考题

发布于6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课题分离:父母的一生的考题
文/龙爸开讲

课题分离:父母的一生的考题


父母跟孩子相处中,经常会暴跳如雷,或者莫名受伤。
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是边界模糊所致,或称之为:课题混淆

◇ 01 ◇
课题分离

课题混淆课题分离,是个体心理学派的观点。
这些概念最初是由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

虽然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但实际上并不复杂,来我们举个例子。

比如,你总是觉得女儿不懂事,看到女儿不懂礼貌的时候,你会变得无比焦虑,忍不住要训斥女儿,试图改变女儿的行为。

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问题呢?

按照课题分离的观点说,就是:谁焦虑就是谁的问题,谁痛苦就是谁的问题

你为礼貌的事情而焦虑,那这就是你这位父亲或母亲的课题,而不是女儿的课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为人父母者重视举止和礼貌,当看到女儿不懂礼貌时,你心里的攻击性蠢蠢欲动,你就会焦虑。

这种心理逻辑投射到女儿身上,你会盯着女儿的一举一动,这时你的焦虑会轻易被唤起。


再比如,有一次我去给孩子们辅导高考报志愿的事情,我的观点是很鲜明的,鼓励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选择。

但是,我讲完后,一位母亲马上跳出来反驳:

孩子的志愿非常重要,因为他会涉及到全家人的幸福开心。

如果志愿报不好,全家人都会不开心;如果报好了,全家人都开心。

那么为什么孩子就不能选择一个让全家人都开心的志愿呢?

如果母亲这样想,并且成功地说服了孩子,让他也这样认为,那这个孩子只怕会陷入更严重的考试焦虑。
为什么呢?

◇ 02 ◇
承担全家人的期望

当一个考生觉得自己的考试是为了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这个重量还行,会唤起他适度的兴奋感,反而会促进他的考场发挥。

但是,如果他觉得自己的考试背负着全家人的命运呢?这个负担就太沉重了,因此难免会生出严重的考试焦虑。


如孩子能自主选择高考志愿,并且知道这是自己的事儿,那就意味着孩子的课题分离完成了。

而上面那位母亲试图把孩子的高考志愿选择变成全家人的事情,这是在制造课题混乱


斯多葛主义认为:

人获得幸福安宁的关键是区分: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

然后控制你能控制的,接纳你不能控制的。

人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最最难控制的是别人。

所以当致力于控制别人时,就给自己制造了难题,做父母的也不例外。

一旦父母让孩子有了这样的感觉:

你的行为决定了全家人的幸福安宁。

那就是要孩子为全家人的感受负责。

不得不说,你成功地为孩子制造了课题混乱。
因为他无法控制其他人的感受。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无比困难的事情,他应付不来,他会因此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而且孩子全力以赴满意你的期望时,他还会感觉迷失了自己,这是一种巨大的痛苦,他内心并不愿意这么做。

◇ 03 ◇
假爱之名

说到亲子之间的课题分离,那我们就不免要来扒扒“爱”的真相。

比如,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对你的一切行为都是爱

但是,父母行为的真相却是:控制与破坏
这里的关键是区分爱与自恋——

:意味着我看到了你本来的样子,并接纳你,深信你内在的合理性。
简言之,我尊重你

自恋:意味着我对你本来的样子不尊重,甚至完全没看到,只是希望你按照我的意愿来做。

当父母深爱孩子时,就会理解并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那必然对孩子的感受与体验充满尊重,这也会鼓励孩子接纳自己的感觉与体验——这部分才是孩子最宝贵的部分。

相反,当父母处在自恋之中时,对孩子提各种要求,必然是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
因此,容易对孩子进行批评、苛责,并且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自主性是不被鼓励的


我们曾经说过思维与行为的四种关系——

暴君与奴仆、批评者与执行者、观察者与体验者、觉察者与体验者。

其实,它们套在亲子关系上也未尝不可。

那么,做父母的你是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处在哪一个层级。

◇ 04 ◇
考试期间的父母

经常听到孩子吐糟:为什么每件事情我都需要考试,而父母却不需要考试呢?

其实不然,父母也需要考试,考题就是爱与课题分离
只有当父母能做到这两点,才称得当是“好父母”。


那么,当孩子面临大考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其实,这是涉及课题分离的重要时刻。
即父母要明白:是孩子在考试,而不是自己在考试

所以你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恨不得替孩子去考试?考试期间,一些家长总会忍不住会问孩子很多细节。
比如——

考场安静吗?监考老师怎么样?你发挥得好吗?

这些问话中藏着父母想控制考场和考生的冲动,并会“成功”地把焦虑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不堪厌烦。

所以,你要不断提醒自己:是孩子在考试,而不是我


那么,在孩子考前冲刺和考试期间,父母该做些什么呢?

这时的关键是:要听孩子的话
如果你家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陪考,也需要父母做好后勤,那你就听孩子的话做好他要求的这些。

然而,多数孩子是并不需要家长的陪考,他也给家长明确讲过:你们来的话我会更焦虑

如果孩子说得这么明确,你还非要贴上去,那就是没眼色。

请尊重孩子的选择。


还有,千万别想着当孩子的心理咨询师,天天想帮孩子治好他的焦虑。

如果你平时能很好地理解与接纳了孩子,那已经起到了类似咨询师的功效。

这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是中考或高考,也不太可能让孩子生出来太多焦虑。

相反地,如果父母平时做不到对孩子的理解与接纳,却想在中考或高考时去治疗孩子的焦虑,那岂不是痴人说梦?


高考期间最常见到的现象是:考场外围满家长,焦急地等孩子从考场出来,准备着或欢呼迎接,或焦虑询问。

这个场景只会给孩子增加焦虑。
你想呀,当孩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时,一想到考场外的一双乃至几双眼睛充满焦虑地盯着自己,那会怎么样?

与之相反,我们公司原来有一个小伙伴,高考时是一个人去的考场。

所以,他很放松、信心百倍,感觉“我比那些大宝宝们都强大”。
因此,高考发挥得特别好。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课题分离:父母的一生的考题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