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 vs. 羡慕: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黑暗负责

文/龙爸开讲
嫉妒 vs. 羡慕: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黑暗负责
在日常中,我们经常喜欢动不动就来句: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
说者未必当真儿,听者呵呵一笑,这种小自嘲简直就成了高情商的标配。
但实际上,羡慕、嫉妒和恨压根儿就不是一回事。
咱们这里不说恨,因为它太强烈、太具有毁灭性。
本文只来对羡慕和嫉妒小做分析。
◇ 01 ◇
羡慕
提到羡慕的话,大家会有怎样的联想呢?
其实羡慕之情,在生活当中经常出现。
就我自己而言,也会有很多羡慕的人。
周围的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优秀,这很正常,我会把他们当成自己成长的目标,我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优秀的人。
这就是羡慕,而不是嫉妒。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个体最初的羡慕来自于三元关系——孩子、父亲、母亲。
男孩子可能会潜在地把父亲当作挑战的对象,他会想要像父亲一样强大,只有这样的话他才能够拥有母亲。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他其实是认可父亲是强大的。
那么在这样认可的前提下,孩子也会希望自己这么强大。
这背后的逻辑是:孩子能够看到自己的不那么强大,而且他希望达到一种强大的状态。
你看,这里其实是有一种积极意义的,通过一种向父亲的认同,孩子可以克服对父亲的敌意,并把父亲当作学习的榜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就会得到比较健康的成长。
对于女孩子而言也是这样的,她在生命中会有一个阶段,叫俄狄浦斯期。
女儿的效仿或认同对象是她的母亲,她会认可母亲是有魅力的。
那么,如果女儿能够像母亲一样有魅力的话,那她就可以跟父亲在一起。
所以,她会穿妈妈的高跟鞋,用妈妈的口红。
在妈妈不注意的情况下,还可能会背着妈妈的包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这些其实都是对母亲的认同,这样认同的动力同样来自于我们刚刚所说的羡慕。
很显然,羡慕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就像古语说的“见贤思齐”——看到好的,我想要变得跟他一样。
所以,一般来说,羡慕是一种较为健康的情绪,知道世界上存在某种好,而且知道可以拥有这种好。
所以——
我想要变得跟这个人一样。
那在羡慕的推动下,我就会不断的提升自己、丰富自己。
所以这个羡慕的背后是一种生本能,这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当生本能占据主导时,人格就会有自然生长的力量。
我觉得羡慕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尤为重要,我们会跟某些伙伴相互存在羡慕的关系而走近,这种关系总体而言是和谐的。
在青春张扬的年代,靠着这种彼此羡慕的关系,双方吸收对方的一些长处,人格不断成长与完善。
◇ 02 ◇
嫉妒
接下来要讲的嫉妒,它跟羡慕很不一样。
嫉妒这个词,如果你仔细品味的话,就会感觉到身体有一种收紧感。
因为这个嫉妒听起来这个“妒”听起来像是一种毒药的“毒”一样。
实际上,嫉妒的确是一种可怕的毒药。
但它毒害对象甚至往往还真不是你嫉妒的对象。
在很多情况下,你嫉妒的对象人家压根不知道你在嫉妒他。
这就有点儿难受了,等于是这碗毒药主要被自己喝了,而且还在自己的内在不断地腐蚀着自己。
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的说法,嫉妒在发展上更为早一点,它最初来自于二元关系——母婴关系。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婴儿对于母亲喂养他这件事情,并不是完全的充满感恩的。
在某一个时期他既感恩,但是内心里又充满了嫉妒。
这似乎有些不容易理解,按照大人的想法,妈妈为孩子提供乳汁,那孩子至少也应该感谢妈妈,怎么会嫉妒呢?
最关键的是:婴儿时期是一个人最无力的生命阶段。
孩子会认为:
在我们的关系里,我就什么都不是,完全是个可怜虫。
你为我提供好的乳汁,那你有什么用意呢?
我对自己感觉都没那么好,那你对我的好是不是假的?你是不是想要控制我呢?
你体会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二元关系当中的妈妈,尽管是提供了乳汁和爱,但是在婴儿这里味道完全变了,它成了一种有毒的、危险的东西。
所以嫉妒的坏处就在于他能够把任何好的东西给染成坏的。
在西方人的思维中,他们会否认依赖和依恋,认为那不是一种好的事情。
妈妈单方面对婴儿的好,可能被孩子理解为无事献殷勤、别有用心,那孩子就会认为妈妈是坏的。
既然是坏的,就要毁灭它,即便坏中还有一点点好好不行。
嫉妒就是这样,对方必须被我臆想成彻头彻尾的坏,被臆想为一钱不值,我才有理由毁掉他。
上面这段心理过程不知道有没有坏着你,简直就是浓浓的阴谋论。
当我们后来内心的建设性的力量远远的压过了毁灭的力量,嫉妒就慢慢地发展成熟为羡慕。
你可能会问了:你说的这是婴儿期,跟成年人的嫉妒有关系吗?
总有一类人比较不幸,他们成长的环境比较复杂,他的人格成长并没有完成从嫉妒向羡慕的转变。
这样一来,他的内心就经常被这种嫉妒所占满。
比如,媒体中经常播报的,某某某杀害了自己的同学。
如果你去追溯当事人的心路历程,你会发现他的内心一直都装满了我刚刚所说的这些毒药。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光明与黑暗。
只不过这两部分在每个人内心比例不一样。
而嫉妒,就隐藏在我们所有人的人性深处一个非常阴暗的深处,那里聚集了太多破坏性的力量。
每个人需要为自己内心的这部分黑暗的力量负责。
我不想在这儿圣母心泛滥,非要教这种满心毒草的人:怎么把嫉妒转化为羡慕?
我只想说:如果你不是这种人,就赶紧闪开他们。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