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是道分水岭,孩子准备好了吗?

文/龙爸开讲
三年级是道分水岭,孩子准备好了吗?
我们经常说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是孩子学习的三道分水岭。
在它们面前,家长和孩子都会如临大敌。
但是,你有没有留意小学三年级,其实也是一道坎儿呢?
◇ 01 ◇
三年级前后差别大
在我这样明确指出之前,你可能只是朦胧地有些许这样的认知:
孩子一二年级学习还不赖,同学们的成绩差别并不大;
可是,到了三年级以后,就逐渐有差别了。
如果家长和孩子没有及时调整,那到了四五年级,成绩必然大幅度滑坡。
那么,为什么三年级它是很难迈过的一道坎儿呢?
首先,小学入学前的老本儿吃完了。
很多幼儿园的学前班,都会把小学一二年级的课程先学一遍。
而且数字、加减法、汉字、拼音、唐诗等这些内容,跟幼儿时候的家庭教育内容也会高度重合。
但是,到了三年级,学前学过的内容基本都用完了,接触到的知识好多都是全新的。
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专注力和学习力,那当然很难跟得上学校的进度了。
其次,三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都提高了难度。
最明显的应该是语文吧,从三年级开始课文长了、生词多了,阅读题要求理解了,要求写作文了……这对于没有一定字词积累和写作习惯的孩子而言,那绝对是一个不太容易跨越的鸿沟。
再说数学吧,从三年级开始,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纷纷出现,还有括号了。
以前综合题最多只需要两步就写完,现在至少三步走起。
而且,从这时起,数学要想学好,开始要求数学逻辑了,而且应用题的题目经常很长,没点儿阅读理解能力,别说解题了,连题意都会弄不清。
英语的要求也一下子提高了许多,有些区域是从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的,那这个加速度就是无限大。
即便是从一二年级开始学英语的,那时也只是学一些字母、活动。
可是,到了三年级,就复杂多了,词汇更多、文章更长,还要学习语法了。
这时候,如果父母不及时出手引导,孩子很可能就会掉队。
◇ 02 ◇
两种底层学习习惯
虽然上述问题是从三年级开始暴露的,但是,根源绝不是在这里。
因为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从一二年级就开始的。
我们认为:至少需要养成应该有两种底层的学习习惯:
阅读习惯;
听说习惯。
关于阅读习惯,重点是两个方面:
第一,持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显然,这涉及到两类阅读材料——
一种是孩子已经感兴趣的内容;
另一种是以前很少接触,或者兴趣不大的内容。
第一种很好理解,但是,为什么要增加不太感兴趣的阅读内容呢?
因为这时候才能看出来孩子的阅读功底和问题。
如果一读这些材料,孩子就分神儿了、坚持不下去了,那说明孩子的阅读能力还需要提升。
第二,生字生词的积累。
当孩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你会直接告诉他读音吗?
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答案,因为这样会印象不深。
最好是——
跟孩子一起去查字典、词典;
跟他讲这个字词应用的场景,并造句;
直到孩子能独自读出来,并顺利造句,才算是记住了。
那么,听说习惯是怎么回事呢?
简单说,就是听音频、讲故事——可以让一年级孩子每天固定10分钟,来听有声故事,或者新闻节目;然后,让他复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最好是只倾听和观察,不要发言,并把孩子复述的内容录下来。
等孩子讲完后,把录音放给他听一两次,并让他谈谈对自己复述的看法。
其实,只需要一两个月,孩子的表达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到二年级时,可以把这个工作更深入一步:
帮孩子把他的复述内容录下来,识别成文字。
等到周末时,把其中的一段拿出来,跟孩子一起讨论:怎么把它改得更通畅、更有力?
用教育学的术语讲,这是“可见的成长”——让孩子看到自己成长的每一点一滴。
◇ 03 ◇
改进学习方法
当孩子具备了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后,孩子完成在校的基本学习过程,比如预习课程、读懂题意、专心听课、课堂互动,就基本没太大问题了。
这样,孩子进入三年级后,大致是能跟得上学校的教学进度的。
但是,也不能调以轻心,万一孩子在学习上出现波动或滑坡,我们该怎么办呢?
这说明孩子的思维能力可能还不适应“二升三”这个跨度,我们应该尝试做三个改变:
第一,鼓励孩子独立思考。
学校教育的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要求孩子又快又好。
但实际上,这是一对矛盾的要求,如果快,那就不能保证好,反之亦然。
这时的孩子只会注意“快”,而自然而然地把“好”忽略掉。
所以,家长要帮孩子“慢想、快写”,我们可以把问题拆解成思考步骤来帮助孩子分析、解决问题。
比如,做数学题时,要提出三问:
第一句: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解题思路是什么?
第三句:还有别的解题思路吗?
经过这样梳理之后,孩子再动起笔来,那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就明显提升了。
第二,以示弱提问代替强势控制。
孩子越长大越不愿跟家长沟通,这直接导致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的情况。
其实,孩子不愿沟通,往往是因为父母过于强势、喜欢控制。
这时,你不妨角色互换一下,来当一回学生,多向孩子请教,少贴标签下判断。
比如,孩子做完作业了,有道题稍有点难,你拿不准孩子是不是学会了,就可以请教孩子:
这道题有点难哟,连妈妈都不太懂,你能给妈妈讲一讲吗?
在孩子讲解中,你可以继续问他各个细节。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先假定孩子是正确的,走近他,不要急着评判。
记得有一位妈妈跟我说,她发现自家孩子画出来的树都是颠倒的,也就是树叶在下面,树根在上面。
于是,这位妈妈好奇呀,她就跟孩子说:
来,你当一回小老师,来比比妈妈画的树与你画的有什么不同!
结果,孩子看完画后,哈哈大笑起来:妈妈,你画错了。
然后,他就按照自己的画画顺序带着妈妈画了一遍。
噢!妈妈这时才发现:
原来儿子是从上向下画的。
因为他个子小,先看到的树根,后看到树叶,那画出来还不就是树根长在树叶上吗?
了解这个真相后,妈妈连夸孩子的作法有创意,她终于松了一口气。
第三,用具象代替抽象。
刚入三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可能还没有形成。
更何况,一二年级只学一种运算,比如学乘法的阶段,只要看到两个数,不用想就是相乘。
到三年级开始学四则混合运算了,而一二年级形成的“弱化运算符”的思维定式,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极大的障碍。
如果这时孩子多次练习都不见效果,那不妨用可视的工具来帮忙,比如使用小道具、积木、小黑板,帮助孩子搭一搭、画一画。
这样,数学&运算的过程就立体化、具象化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