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期望:你能放下“好妈妈”的负累吗?

文/龙爸开讲
自我期望:你能放下“好妈妈”的负累吗?
中国式妈妈就是太心累,经常喜欢控制孩子,动不动还亲自下场开干。
事后呢,又会陷入焦虑内疚、内在攻击的死亡循环。
◇ 01 ◇
妈妈太操心
我们先来讲一个小故事。
主人公叫做小兰,她非出自大富大贵之家出身,也没有顶着什么名校光环,现实的生活也称不上太优渥。
她一直努力学习育儿的方法,努力要做一个好妈妈。
小兰之所以想这样做,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是有些问题的——童年不幸福,父母陪伴少,粗暴和冷漠并存。
这让她即便是成年后还一直缺乏信心,因此她过于渴望给自己的孩子更加完美的童年。
为此,小兰看了很多育儿书和文章,知道充满爱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也知道宽容和鼓励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于是非常希望自己也能够做到这些。
尽管小兰努力践行,可是令她苦恼的是:她常常无法做到——
有时因为孩子犯了一点小错,她就忍不住大吼。
孩子的成绩不好,表现不如其他孩子,她也还是忍不住崩溃,说出一些不好听的话。
事后小兰又后悔得要命,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更觉得自己不好,自我感觉很糟糕。
对这样的小兰,我们要告诉些她什么呢?
如果只是对她说:下次继续努力,相信你能成为一个完美妈妈。
这显然是不能缓解她的焦虑的,因为她不知道怎么办——如果不解决更深层的疑虑,仅仅教导和鼓励并不能让人释然。
◇ 02 ◇
“好妈妈”公式
那更深层的疑虑是什么呢?
是“我能否成为理想妈妈?”
如果问她:为什么孩子的一点小错,会让你那么焦虑内疚?
她会说:我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尽到一个好妈妈的责任。
如果问她:那又怎么样呢?不做一个好妈妈又怎么样呢?
她一定会大惊失色:怎么能不做一个好妈妈呢?
自从孩子出生到这人世上,小兰就一心一意想做一个好妈妈,一个摆脱了老一辈不好理念,拥有新理念的新时代好妈妈。
但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只有当现实和理想的自我发生冲突时,才会产生焦虑。
真正让小兰一触即发的是一种不断搜寻证据的警报系统——
我是一个好妈妈吗?我是,我不是;我是,我不是……
她一直在搜寻评判,这种搜寻的警报让她始终神经紧张。
正是心里的理想好妈妈,会下意识让小兰拿孩子当做自己的成绩单,往往会把自己与孩子挂靠起来——
不够好的妈妈等于不够好的孩子,
特别好的妈妈等于特别好的孩子。
因为有这样的公式,不管是评价自己,还是批判他人,都会把孩子的不好归咎于妈妈的教育失当。
这样看起来就荒谬了——自己的孩子有任何不完美,也会归咎于是自己教育不完美。
于是,但凡孩子有一丁点不完美,就仿佛是对自己的指责——
你怎么能考不好呢?
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考不好呢?
◇ 03 ◇
对待挫折的态度
区分一个妈妈是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还是当做自己的成绩单?要看:她对待孩子挫折的态度。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如果把孩子当做是独立个体,妈妈也会同情和安慰——
孩子,难过对吧?我能帮你什么呢?
但是,如果把孩子当做自己成绩单,妈妈会下意识地恼怒、指责孩子:
为什么考不好?你怎么能考不好?
逻辑很简单,因为你不好就等于我不好嘛。
所以,心里越是有“理想好妈妈等于理想好孩子”的公式,越不允许孩子失败。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就像我们成年人,如果我们工作里遇到上司冷遇、同事排挤、项目失败……当我们满心失落地向父母倾诉,希望获得同情和鼓励的时候,如果父母的态度是——
你怎么能失败呢?你怎么不会为人处世呢?
我可不是这么教育你的……
那我们立刻感觉被推到了千里之外,从此再也不会和父母说心里话。
所以说,把孩子当做自己成绩单的父母,永远没法真的站在孩子的鞋子里理解事情。
其实,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理想自我,这个世界上更没有理想的好妈妈。
人类历史十万年,从来不曾有过任何一位温柔明理、睿智温暖、无所不能的理想妈妈。
毕竟,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教育孩子至多就是副业。
如果有时顾虑不到孩子的心思,孩子身上发展出粗心、贪玩、坏脾气、懒惰等毛病,那我们也只能承认教育效果不理想。
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孩子,如果不能接受孩子这些真实特性,就永远接受不了现实。
◇ 04 ◇
差不多好妈妈
有一位研究儿童心理的著名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他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
不需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做一个good enough mother就好了。
这个good enough mother翻译成中文是足够好的母亲。
可是这个“足够好”的意思在中文和英文里有微妙的不同——
在英文里,如果100分是满分,那么可能70分就是足够好了。
但是在中文里往往说100分是好,但还不够,要120分才是足够好。
我们按温尼·科特的原意,good enough mother更恰当的理解是差不多好妈妈。
国内有些心理学学者翻译成60分好妈妈,这就有点低了,刚及格嘛,说“80分好妈妈”更符合现实。
为什么心理学大师会只提倡差不多好妈妈呢?
你想呀,一个理想好妈妈,往往太迷恋于自我的完美,经常亲力亲为、捋成胳膊亲自下场,这会让孩子得不到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成长必须来源于独立,而理想好妈妈是一个“为孩子做好了所有事”的妈妈,从而让孩子一辈子都得不到独立。
孩子要成长,那必须得不断试错,能有空间自由生长——能走弯路,能走错路,能走投无路,能迷途知返,能破釜沉舟,能破土而出,能自成根系……
能独自经历这一切,他才能长成一个成熟的人。
但是“完美的妈妈”把一切都做好了,那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