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有多稳定,就能有多内耗,你这样做就对了

文/龙爸开讲
人格有多稳定,就能有多内耗,你这样做就对了
经常听到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里面有一层隐含的意思,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有?性格它必定得是稳定的。
稳定就意味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事实上,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伴随我们的一生。
那么,你的心里面一定会有一点不服气吧!万一我的人格有缺点,那不就是说无法改变的啰?
如果人格真的如此稳定,那我们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又何在?
◇ 01 ◇
人格何以稳定?
到底人格是如何保持稳定的呢?
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基因决定,还有一个跟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
那在我看来,这两点其实并不对立,因为基因可以看成是一种更大尺度上的环境,选择了适应环境的基因,人类才能存活下来。
所以总的来说,人格就是被环境留下来的——无论是几百万年前的演化环境,还是你这几十年的成长环境,能保留下来的东西必有它的道理。
如果你急于改造自己的人格,你先想一想,假如它一点好处都没有,怎么可能稳定到现在呢?
比如,大五人格有一个维度叫神经质,意思是说:有的人对压力很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注意到,然后疑神疑鬼,这有点像“杞人忧天”。
反过来的神经质就是通常说的神经大条、慢性子,对压力的反应迟钝。
实际上,神经质无论高,还是低都有好处——
低神经质的人活得比较松弛,节省能量;
高神经质的人可以更敏锐地捕捉环境中的变化,避免危险。
不管高还是低,两者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再看大五人格的第二维——尽责性。
有的人善于自我约束,做事情有条理,计划性强。
有的人自由不羁,做事全凭热情。
表面上看,高尽责性的人更能适应这个社会,更容易成为老板信任的好员工。
可是不要忘了,低尽责性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这些人脑子活、爱冲动,不受规则的束缚,具有艺术家的气质和开拓冒险的热情。
有时候啊,他们就是老板。
我猜你已经看出点儿端倪了。
学习人格不是为了找缺点,而是在找到它保持稳定的背后价值。
换句话说,就是要发现各种人格特质所具有的特定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回顾一下大五人格剩下的三种维度——开放性、宜人性和内外向。
开放性,是说是否对生活充满好奇,喜欢尝试新鲜事物。
那么低开放性的人就是偏好稳定和规律,不想有改变。
宜人性,是说是否体贴周到,共情能力强,让人相处起来很舒服。
低宜人性的人,表现为我行我素,不在乎别人看法。
内外向,是说人们在获取能量时候的偏好。
外向的人喜欢从外部世界,能从跟他人的关系当中获得能量,他们享受社交;内向的人,安安静静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更自在,他们把社交当成一种难堪的任务。
那你觉得开放性、宜人性、内外向这三个特质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呢?
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 02 ◇
人格如何改变?
如果你说:我就是不喜欢自己的某些个性,我就想改变,那会怎样呢?
前一阵子流行一个说法叫精神内耗,它的根源之一就是这种改变人格的执念。
你看,你不喜欢自己也就罢了,又执着于自我改变,这就会变成一种持续性的自我对抗。
这反而加剧了对自己的不喜欢、不接纳。
我的建议是,这时候,你不妨先温和地安抚一下自己:别变了,人格是稳定的。
这听上去好像有点怂,对吧?
可是你知道吗?很多人都处在内耗的痛苦中。
如果他真的接受了这个事实,反而会得到释然和解脱。
我认识一个创业的朋友,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糟糕的管理者。
因为他的脾气赖、嘴巴臭,杠精经常上头,得罪了很多合作伙伴。
用大五人格来说就是:高神经质,低宜人性。
他对此非常苦恼,经常怪自己:为什么控制不住脾气呢?
有一天我看到他非常激动地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他做了基因测试报告,上面说他的这些性格都是由基因决定的。
他一下子感觉到了大解脱,几十年的性格问题终于得到了一个解释,很治愈。
可是你说这个解释有多少含金量呢?可是他的感受很不一样,他的解脱是因为他听到了一个声音:这不是你的错。
很多人执着于改变自己的个性,因为担心人格是由自己的不慎塑造的。
那这样心里就有了对抗——
如果接受了现在这个我,而不去努力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我真差劲。
可是你已经知道了,人格这东西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它有更复杂的成因——比如基因,比如早期成长经历,它们都是既定事实。
接受这些现实才能让自己放松一点,欣赏自己的独特性。
◇ 03 ◇
人格是一个锚定的点
你看,我们讲过的心理的许多方面,都一直在强调稳定。
从知觉到图示,再到自我认同,它们都是稳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我觉得这才是心理学对人类最根本的帮助。
虽然心理现象随环境和心情变来变去,但它们始终都会限制在一个大致的轮廓当中。
人格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建立一套坐标系,把这个轮廓描绘出来。
一个人的大五人格的五维分值,会绘出他在性格特征上区别于其他人的那个点。
这就像一个人的身高,测出来是多高就是多高,接下来你好好利用它就行了。
至于说进一步的研究,找到你的人格跟基因、环境的关系,那都是后话了。
至少你已经接受自己的人格了,那就可以“物尽其用”。
但是,我们说人格特质难以改变,这不是消极认命,更不是说你明明对现状不满意,也只能把这种不满意的生活延续下去。
恰恰相反,你了解了自己有怎样的特点,才可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找到更适合你的环境,去实现你的价值。
就像在打牌的时候,即便是你抓到一副最烂的牌,也不能弃局,你也得把这个牌打完。
有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一把烂牌我们打到最后还赢了。
我们有怎样的人格特点?就好比我们抓到了怎样的牌,无论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它都是你的牌。
你不要寄希望于把这些牌放在手里面搓一搓,就能搓出一把同花顺,它们不会变。
只有你接受了这个事实之后,才会认真的思考要怎样才能把它给打好。
前面讲过那位创业的朋友,当他接受了自己的怀脾气之后,他就停止了责备自己,也不再徒劳地控制自己不发脾气。
他向他的团队坦然承认: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以后你跟我沟通的时候,看到我发火很正常,不要怕,那就是我的一个臭毛病。
每次发完火他就会道歉,然后下次还会再发火。
久而久之,团队也适应了他这种风格,还会拿他的脾气开玩笑。
你看,这个朋友的脾气没有变,可是他和团队接受了这一点之后,工作氛围却变好了。
产生这个神奇变化的并不是人格本身,而是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人格特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