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说清“孩子智力的成长规律”,别让孩子一辈子矮人一头

文/龙爸开讲
一文说清“孩子智力的成长规律”,别让孩子一辈子矮人一等
近些年来,神经科学领域的最大研究成果恐怕就是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
智力并非完全靠天生,而是可以开发、成长的。
那么,智力有什么样的成长规律呢?
◇ 01 ◇
0-3岁
那你可能会说:0-3岁,孩子连说话还不会呢,能开发智力吗?
千万不要这样想。
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认为:孩子在3岁之前大脑的基本结构已然形成。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孩子3岁的时候,他未来的智力的大致水平已经出来雏形了。
以后的几十年只会在这个基本结构上稍做调整,或此消彼长。
那0-3岁,到底应该怎样开发孩子的智力呢?
其实,这个时候,重点发展的是两种能力:观察力和语言能力。
而且开发这两种能力,多少有点醉翁之意不在酒。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虽然这两种能力确实很重要,而且孩子的这个年龄段,也确定发展不了太多别的能力。
但是,培养它们却有着别的目的,那就是:为了开发孩子的大脑。
为什么这样说呢?或者说,一个人聪明与否在大脑中的表现是什么吗?
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当一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达到2500个时,它就算是一个活跃的神经元。
当一个人拥有的活跃神经元超过15000个,他就表现得比较聪明。
说到这儿,你应该就明白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语言能力了吧!
观察是接受外界具象刺激的过程,
语言沟通是抽象思维外化的过程。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3岁前做好这两点,那孩子脑中的世界是五彩缤纷而且深邃宽广的。
经过持续的这两种刺激,大脑就会得到飞速地发展。
◇ 02 ◇
3-7岁
刚才我们说孩子3岁时,大脑的基本结构已经初步具备了。
那么,已经准备好的大脑,我们应该怎么使用呢?
这就要涉及到注意力了,3到7岁孩子的注意力进入了重点的发展期。
这个阶段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两点:
一、教会孩子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二、引导孩子注意特定事物的观念。
第一点很容易理解,第二点你可能不知所云,对吧?
是这个意思——如果父母总是用大把的时间用来刷手机,那孩子也会跟你学会关注手机,那他很可能在好多年里都对手机有很高的注意力。
如果你抽点时间就看会儿书,家里大量摆放着可供阅读的书籍,那孩子对读书可能产生了足够的关注。
所以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能是天天领孩子到处happy,发展各种娱乐性的特长。
否则,等孩子上了小学,你就要天天埋怨孩子不热爱学习啰。
当然,3到7岁还是记忆力培养的第一个阶段。
通过你不停的提问,不停的去考察,可以帮孩子知道哪些事情重要,一定要着重储存起来,哪些事情有点印象就行。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你要培养好孩子的短期或长期的记忆能力——
短期记忆,用于记一些不重要的事情。
一些重要的事情必须要进行长期记忆。
那么,哪些事情需要长期记忆呢?
其实就是我们说的知识——未来考试需要的东西,和未来人生中需要的经验。
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培养孩子的全脑记忆。
当孩子遇见事情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千万不要烦,这是孩子思维力培养的黄金期。
当你讲明白了所有的事情,帮孩子理解了。
他不光是学会了,而且他还产生了理解性记忆。
这种理解性的记忆,会为未来思维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地基。
当然,这个时候还是孩子抽象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
因为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要让他在生活中去体验数学计算的具象意义。
然后,再帮他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数学符号和运算。
这样一来二去,孩子的抽象能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最简单的作法,就是用道具来演示数学题,帮孩子真正理解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
这种搞法的效果远远超于让孩子死记硬背。
◇ 03 ◇
关于智力的其他
当上了小学三年级,学校教育要求孩子尽快学会步骤化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我们当然不能认为这两种能力不重要,因为社会要和谐,每个人的确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
但是,社会的进步不光需要这些,更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
显然,这两种能力并不是社会主导的观念所倡导的。
而且孩子进入三年级了,步骤化和归纳能力将占据孩子的大部分时间。
这时候就要有意识地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
显然,这有点难度,甚至还需要有一点勇气的。
比如爱迪生小时候,就是不能适应学校的程序化安排,后来他的妈妈干脆让他退学,由自己亲自负责他的教育。
爱迪生后来能成为大发明家,可能跟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但是,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是不可能完全避开学校教育的。
那么,想象力与程序化教育之间怎么达到一种有机的平衡呢?这就成了一个考验。
父母应该多让孩子感受生活、体会生活,接触大自然,在创造力培养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存异求同。
除了上面的之外,现在所说的智力其实还涉及更多的内容,比如抗挫力,孩子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后,再站起来培养自己的勇气。
这些事情累积起来,就成了孩子的阅历。
不管怎么说,孩子智力的培养都是一件大事。
否则,等到孩子上学后,一旦发现智商有问题,那是没有地方买后悔药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勤能补拙的机会,弄不好孩子就要一辈子矮人一头,这是你所愿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