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内驱力:开始于最...正文

内驱力:开始于最小的成功体验

发布于6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内驱力:开始于最小的成功体验
文/龙爸开讲

内驱力:开始于最小的成功体验


内驱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获得最小的成功体验,本文我们就来说说它。

以前我们讲拖延症的时候,说到过“20秒法则”——把任务分解小的目标,方便自己在20秒内启动。

其实,这就是一种获得最小成功体验的方式。

最小成功体验”这个词出名,可能是因为跑步教练张展晖。

他会根据每位跑步者设置差异化的最小目标。
当这个目标实现后,跑步者就获得了一个最小的成功体验。

而这个小成功意味着一个无比宝贵的东西开始在跑步者的内在形成,那就是内驱力

◇ 01 ◇
趋乐避苦是人性

人都是趋乐避苦的,这个乐和苦首先是体验上的。

当体验上太苦的时候,个体就会抗拒,对带来这份体验的事物心生恐惧。

相反,当体验上快乐的时候,个体会非常容易爱上这件事。

在跑步上,这个道理最为直接。

诚然,人的头脑可以管理体验,还可以说服身体去做一些不太舒服的事情。

然而,头脑的管理不能太过头,否则就违背了体验上人类趋乐避苦的本性。
比如,杭州的一对男女。

他们为了挑战自我,一次跑了33公里,从家里一直跑到西湖边。

他们真的完成了这个挑战,但从此以后再也不跑步了,为嘛呢?

因为这次体验太痛苦了,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跑半马的普通人,跑几次后,就再也不跑了。


这就是业余与专业的巨大差异——

普通人容易用毅力去要求自己。

而高手却知道不能急,不能太难为自我,因为人终究是趋乐避苦的

比如日本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大迫杰。

人家作为专业选手,一个月只跑两次完整的马拉松。

而很多业余选手一个月会跑三次+。
这会让身体过度透支,会让情绪脑厌恶、抵触跑步。

换句话说,高手是真心的热爱跑步,而普通人则是在苛求自己。

张展晖说:

如果你只是在坚持跑步,那就不要跑了。

因为坚持意味着:是头脑在渴求身体,而热爱则是身体喜欢跑步

◇ 02 ◇
切实可得的最小成功

其实,作为跑步达人,张展晖对跑步也有过厌恶的经历,那是在他上体校的时候。

一次老师为了惩罚学生,让他们连续跑了10个400米,而且是用最快的速度,两次中间只准歇两分钟。

这是一次极为可怕的经历,因为身体的巨大痛苦,导致张展晖对跑步极为抵触。
甚至后来一闻到跑道的塑胶味道,就会忍不住想呕吐。

多年后,张展晖破除了自己对跑步的厌恶,他的方法非常简单,就是:

尊重自己趋乐避苦的本性,让自己在体验上有愉悦感

因此,他重新爱上了跑步,并最终他发展出一整套跑步的方法&论,帮助许多跑步困难户都爱上了跑步。


在这个过程中,据说还是徐小平老师给了他重大的启发。

他在第一次给徐小平做健身教练时,他和其他多数教练一样有点虐,安排的任务重而且持续时间长。

徐老师尽管赞不绝口,但身体很诚实,下次再约健身就是两个星期之后的事了。

这显然是头脑要坚持,身体很诚实。

不过,后来的一次健身却意外有了转机。
因为徐老师临时有事情,那次健身只持续了20分钟,没想到第二天徐老师竟然再次跟他约健身了。


前后的对比过于鲜明,这引起了他们两人的注意。

经过讨论,张展晖彻底领悟到得尊重身体趋乐避苦的本性,并围绕着这个核心思想发展出了他的健身方法&论。

而获得最小成功体验就是这套方法&论中的重要的一环。

假设一个人的体能跑100米不太累,跑这么远是一个比较愉悦的体验。

如果超过100米,便会产生明显的不舒服,那这100米就是这个人的最小成功体验。

◇ 03 ◇
内驱力源于体验的愉悦

上述的思想换言之是:体验先于思维,体验高于思维

如果目标是思维提出的,那么思维往往容易提出过高的,或者与体验相违背的目标,因此导致压力和抵触的产生。

相反,如果目标是在体验层面发出的,那么它不仅贴合实际,而且还因为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所以容易生出使命感来。


我们设想一下,假设体验的水平是九分,而思维却提出了十分的目标,那么即便达到了这个超额的目标,这时候人很容易滋养出更浮夸的欲望与野心,为什么?

因为你的目标来自于思维嘛。

当思维被满足的时候,维持愉悦的时间很短,也就是目标刚达成的那一瞬间,这显然完全构不成内驱力。


相反,假设体验的水平是九分,而据此提出的目标是九分或八分。

那么当目标达成的时候,人一样会有愉悦产生,而且是体验层面的真实愉悦。

不仅如此,当带着体验沉浸到做事的过程中,会不断与事物建立起来越来越深的关系,因此不断地产生真实碰触带来的愉悦。

那么,做事过程中的愉悦,以及目标实现的愉悦,就构成了内驱力的基础。

所谓内驱力,我认为基本上就是这种来自于体验层面的愉悦


如果进一步思考的话,还可以引申出:思维是在切割、破坏体验,还是整合滋养体验呢?

我们还说跑步这件事儿。

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个女孩,她本来的水平是跑5公里,突然有了半马(21公里)的野望,这绝对不是体验层面发出的,而只不过是头脑才会生出的野心。

结果,这个作法制造了大量破坏性的痛苦体验。
而且整个过程中,体验是断断续续,是靠思维的逼迫才能维持一个表面的连续。

而且,跑步的低手在跑步的时候,头脑会不断地胡思乱想。
或者说他的注意力更多是在头脑上,而没有在身体上。

这意味着思维会不断地切割、破坏体验,导致体验无法连续,从而产生不了心流。
别说心流了,连最基本的愉悦感都不会有。

因此,在跑步的时候,他会一直专注在呼吸和身体上。
而这个时候的思维是无法滋养体验的,只会让体验更加糟糕。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内驱力:开始于最小的成功体验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