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塑造的三个作法,让孩子更强大,请低调使用!

文/龙爸开讲
人格塑造的三个作法,让孩子更强大,请低调使用!
说到人格或性格,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带着褒贬。
这正是我要首先提醒的——性格并无好坏之分,只有特点的差别。
任何一种性格,只要放在适合的环境中,都能变成所谓的“成功”性格。
在这儿我跟各位分享关于人格培养的三个小心得。
◇ 01 ◇
把孩子当成大人
有时候,教育孩子就是一门艺术,时而要把他当成孩子,时而又要把他当成大人。
这怎么说呢?
很多家长都会说:他还是个孩子,你跟他讲这个干嘛,他还小、不懂事。
但事实证明:我们往往低估了孩子们的成熟度,为什么呢?
很简单,先入为主的印象。
因为我们对孩子的第一印象是婴儿,幼儿时期的他们牙牙学语、天真烂漫。
久而久之,虽然孩子越来越大,但在父母眼里仍然觉得他还是个孩子。
因此,很多家长会刻意对孩子屏蔽一些信息,不告诉他家庭的重大决定,遇到问题不跟孩子讨论……
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可能,有一天你会突然感慨:哎呦,我的孩子怎么还是这么幼稚,什么时候才能长大成熟呀?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幼稚,而是你一直没有给他成熟的机会。
实际上,从进入小学开始,就应该把孩子当成和我们一样的成年人去对待了——这个世界的黑白、善恶、好坏,都需要让孩子有必要的了解。
而且孩子从父母这里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反而可能是最温柔的方式。
有一段时间我在事业上陷入低谷、心情郁闷,儿子就问我:妈妈,你怎么了?
我想问你:面对自己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你会跟他倾诉工作中的烦恼吗?
那我是怎么说的呢?
我跟儿子说:妈妈好难呀!最近在单位被一些人误会了、伤害了,所以妈妈正在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自己一个公道。
当时孩子的反应很让我吃惊,他说:
妈妈想解决问题没有错,但你不能沉浸在委屈愤怒的情绪中呀。
生活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像一杯白开水,突然滴进了一滴墨汁,你不去管它,那它就是一滴墨汁。
但你如果你非要去搅和,注意力都放在墨汁上,一杯水就会立刻变黑。
儿子的这个比喻真的让我意想不到,你听着这象一个小学生说的话吗?
后来孩子说,这句话是他在报纸上看到的,觉得刚好可以用来安慰妈妈。
所以,我给各位家长的建议是:
无论您的孩子现在多大,千万不要小看他。
不要高估我们成年人的扛事能力,也不用低估孩子消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跟孩子分享您工作生活中的事情,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需要,感到自己很聪明很厉害,像个大人一样。
久而久之,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被培养出来了。
◇ 02 ◇
文化素养
说起来学习,大家会习惯性地跟校园里的知识挂钩。
但其实走出校园后,我们学习的更多的反而是文化、见识。
所谓“事事洞明皆学问”,我认为对孩子而言,没有必要刻意地去拔高文化修养,但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去潜移默化。
我曾经看到一个小故事,说一个农民老爷爷,他坐在台阶上,而边上有一个小孩正在把一张报纸垫在台阶上要坐下去。
老爷爷看到后,就把自己的帽子给小孩坐,不让小孩坐报纸。
因为他觉得报纸上面有字是一种文化,他尊重、守护这份文化。
所谓“文化”,其实跟一个孩子学习好不好,有没有读名校,有没有在高级写字楼上班,关系都不大。
文化是一个人对社会普世价值的最低的尊重度,比如与人为善、待人礼貌、为人正直,既要展示自己,也要学会为别人喝彩,给别人留面子、递台阶,让大家都舒服,等等。
平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文化层上有意无意地去引导孩子,我个人的经验和建议是:如果有一些大型的聚会,应该多带孩子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
因为你平时跟孩子讲无数遍要怎么懂规矩和礼仪,都不如带他去亲自经历一番,他看到别人的做法就自然懂了一些规矩和礼仪,就学会了。
在参加这些活动之前,我都会给自己收拾一下。
那这样孩子也能学会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呈现给世人,
很多人说:小姑娘不要太打扮自己,这样会分散自己的学习精力。
但我觉得:一个人的体面得体难道不是素质高的体现吗?
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小伙子,讲究自己仪表其实也是一种自律,之后孩子对于自己的健康、身材、生活方式、作息时间都会有这份自律。
从小的熏陶让他不能接受自己邋里邋遢或者日夜颠倒,他会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个饱满的状态,阳光地去面对别人,这在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更多机会。
◇ 03 ◇
没什么大不了的
记得蔡澜先生的口头禅是“没有什么了不起”。
蔡先生一生潇洒、笑口常开,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对孩子最大的愿望其实也是快乐。
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孩子能从一段不快乐中迅速痊愈,这就需要有意识的引导。
这让我想到孩子初二时的一件往事。
那时,经过层层筛选,儿子参加英语演讲大赛,但是在半决赛中发挥失常,惨遭淘汰,连总决赛的资格都没拿到。
记得那天中午,孩子回到房间后失声痛哭,凭直觉我已经意识到可能是比赛失败了,但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默默地搂着他坐在床边,任凭他哭泣。
等他情绪稍微平稳一些,我才说:
妈妈知道你很难过,没关系,想哭就哭吧,妈妈陪着你,你感觉好了告诉我。
那天,我们坐了好久。
等孩子情绪平静后,我们决定当天下午一起坐飞机回家。
后来,谁也未再提比赛之事,这件事就这么风轻云淡的翻篇了。
儿子是那种典型的“从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的孩子,我相信他会自己从沮丧中走出来。
而我需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让他安全发泄自己情绪的环境,静静等待他的情绪过去。
同时传递给孩子的一个信息:妈妈理解你所在的状态,妈妈会一直陪着你。
后来儿子自己说起这个事情,我说:没关系的,明天的太阳还会照常升起,无论你夺冠还是失败,都一样。
其实一个人的一辈子很长,孩子成长无小事,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成长无大事。
即便是孩子考上清北哈佛,也不能说孩子就成功了。
有了这样的心态打底,后来再参加什么比赛就没了太大压力,我和孩子都会用一种最舒服的状态去面对了。
那么孩子受挫,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
当孩子因失败、失恋、失学、失业等等原因极度伤心难过时,父母静静地陪伴就够了——不多评论,不乱分析,更不要太着急跟孩子做总结,不要去刻意治愈他的伤口。
事后可以告诉他:所有得与失,放在人生几十年的长河里不值一提,没什么大不了的。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