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妈妈都会的正反馈:抓住一点,给孩子加满一箱油

文/龙爸开讲
聪明的妈妈都会的正反馈:抓住一点,给孩子加满一箱油
孩子的成长中,家长却如身处炼狱,亲子之间经常短兵相接。
其实,在很多时候,孩子的不合作都是父母没有及时识别、鼓励孩子的正向行为所致。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给出积极的反馈,帮孩子强化正向行为呢?
◇ 01 ◇
正向与负向行为
其实,每个孩子都不只有负向行为,也会有很多正向行为。
但是,有些孩子越长大,正向行为却越少了,这不奇怪吗?
当我们分辨出孩子的正向行为时,家长通常都是满心高兴的,但是回应方式却显得苍白无力,最常见的回应常常是——
挺好的,很棒,真不错,加油,再接再厉……
这样的回应不能算错,但是孩子听起来会觉得索然无味、略失望、小扫兴。
孩子的积极行为就像个小火苗,雀跃跳动、忽明忽暗,如果能给个助力加点燃料,它才会熊熊燃烧起来。
这时,如果家长只是平淡回应、胡乱敷衍,甚至完全忽略孩子的内心,那他的热情和力量就会逐渐衰减,最终熄灭。
如此一来,这个积极的行为就会昙花一现,彻底变成一个偶然事件,孩子依然生活在原来平淡乏味的轨道中。
很显然,孩子身上偶然出现的每一个积极行为,都可能成为孩子成长的里程碑,关键是看家长能不能及时、恰当地回应。
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事实上,很多家长都是积极上进、热爱学习的,他们苦苦寻求帮助孩子改变的契机,但是,往往会完美地避开最佳的回应点。
这不得不说很遗憾。
那么,在最佳回应点上,父母应该怎么给出适当的回应呢?
◇ 02 ◇
最佳回应有时限
从上面的讨论中,你可能注意到了:回应有个天然的难点,那就是有时间限制。
如果给足20分钟,大部分家长都能给出一个不错的回应,然而在跟孩子的实际互动中,家长常常只有不到2秒钟的反应时间,一转身的功夫可能就错过了这个良机。
那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有用的小窍门:拖字诀——先重复孩子的话,简单描述孩子的积极行为,这样就能给自己多腾挪出5秒钟的反应时间。
比如有个七岁的小男孩,最近遇到一件特别苦恼的事情——怎么也学不会连续跳绳,甚至因此厌恶体育课。
有一天,孩子特兴奋地跟妈妈说:妈,你看我能连续跳三下了。
妈妈接收到这个喜讯后cpu马上高速运转,都干冒烟儿了。
这时,如果妈妈还没想好怎么跟孩子说,就能使用这个小窍门了,可以十分欣喜地拖着长腔回应:
哇!你能连续跳三个了呀。
孩子说:对呀,不信我跳给你看。
于是。
孩子现场立即给妈妈演示跳绳,这样的话就会给妈妈空出了好几分钟的反应时间。
你看,通过这样的小窍门,是不是争取到了更多的反应时间?
但这个时间依然不算宽裕,需要快速抓住要点给出准确的正向反馈。
然而,很多家长往往会在这个要命的时点上掉链子,表现得不聚焦、左右摇摆。
以跳绳为例,家长的瞬间想法可能是:哎呀,孩子终于有进步了。
但是——
怎么通过这件事消除他对体育课的负面看法呢?
怎么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热爱体育运动呢?
我要好好鼓励他,可是这样会不会让他有压力?
不行,我要让他自己总结经验,不能介入太多。
然而这又是个很难得的机会,鼓励不到位也很可惜……
你看,家长这一通十万个为什么,把自己都绕晕了,更关键的是:把回应的时机耽误了。
面对孩子渴望的眼神,好多家长常常会随口甩出一句特别不在线的回应:
那以后要好好上体育课喽。
我猜测孩子那一瞬间的感觉大概是:这说的是什么鬼?你们大人的脑回路真清奇,以后啥也不跟你们说了。
哎,看到了吧?家长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03 ◇
精准回应
那么面对孩子的积极行为,我们怎样快速准确地回应呢?
概括的说,要就事论事、找到聚焦点。
以跳绳为例,我们来模仿一下这个反应过程。
孩子给了我们两个信息:
一个是他说会跳绳了,语气很兴奋。
另一个是他当场就跳给妈妈看。
那么这件事情的聚焦点就在于:一年多都没学会的事情,为什么会在突然之间有了质的突破呢?这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接下来所有的观察和呼应都要围绕这个聚焦点展开。
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孩子的动作,比如——
以前孩子跳绳的时候,手臂是弯的,用不上力,没法接连惯地持续摇绳。
而这一次他的手臂是舒展的,借助于手腕的连续用力,就成功地实现了连跳。
如果此前自家孩子已经被体育老师列入了黑名单,每次体育课都会被单独拎出来去练习跳绳。
显然,这样的体育课既难堪又煎熬。
现在孩子终于获救了,回归大部队了,那你说他是什么心情?
假设孩子一直没有学会跳绳,那么他最终会陷入自我攻击,觉得自己很愚笨。
现在孩子终于跨越了这个难题,或许在孩子的整个生命中,这都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事件,对不对?
那我们就要深入浅出地把上面的这些要点囊括其中,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讲给他听。
比如——
你一下子就学会了连续跳绳,真是太出乎意料了。
你自己也特别高兴吧?你们体育老师肯定也没想到,他肯定会夸你,并且让你跟同学一起上体育课了。
那让妈妈猜猜你是怎么做到的?
噢!我看到是你的手臂伸直了,而且手腕也会用力了,对不对?
你看做事情,只要找到窍门、不断尝试,不管多难都能学会,对吧?
也许你会说:天哪,一件小事要不要搞得这么复杂?
其实如果耐心梳理这个过程,你会发现,透过这样的回应,我们不光会改变孩子对跳绳的感觉。
而且还让他知道:找到诀窍,不断尝试,不管多难都能学会。
如果不结合上述场景,这句话就是假大空、唱高调。
但你结合上述场景这样说,就十分恰当。
它深深地契合了孩子当下最浓烈的感受,让孩子看到了坚持和尝试的巨大价值,能直接改变孩子的基础感觉。
你看,培养内在动力,完全不必另起炉灶,舍近逐远。
只要日常的回应准确到位,捕捉到一个点就能给孩子加满一箱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