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分钟热度的真相,太扎心

文/龙爸开讲
孩子三分钟热度的真相,太扎心
一说起来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家长总是一脸郑重、如临大敌的模样。
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的内在动力是需要相当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长成的。
但是,真实场景却未必如此。
一位妈妈曾经跟我说,某一天放学后,孩子说:妈妈,我去写作业了。
然后,就自个儿拎着书包回了书房,这个情景,仿佛一声炸雷在妈妈的心中“嘣”一下就轰开了。
这是肿么了,咋恁不正常呢?
要知道,为了作业的事情,这娘俩斗智斗勇了好多年,这么主动那还真大姑娘坐轿头一次。
那么,当孩子出现这种“三分钟热度”时,什么才是父母应对的正确姿势呢?
◇ 01 ◇
表弟的三分钟热度
我们说:行为的背后是意愿,意愿的背后是感觉。
孩子说:我去写作业了,说明他启动了自己的意愿,开启了自主行为,不再需要妈妈的提醒和监督。
当然,这时候妈妈的心也不能完全放下下来,生怕太容易得到的更容易失去,担心孩子的“热情”只是瞬间的烟花,不久就再次回到从前的状态。
其实,妈妈的担心不无道理,孩子启动了意愿固然是可喜的局面。
然而,如果仅仅启动了意愿,那真的只不过是三分钟热度。
所谓的“三分钟热度”,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意愿,带来了短暂的行动力。
它如同昙花一现,来得快,去的也快,瞬间就没了后劲,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孩子仅仅启动了意愿,而没有启动意愿背后的感觉。
我常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信誓旦旦地答应我说“一定会好好做”,但总是又说话不算话。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孩子,他们这个年纪正是处于不稳定状态中,经常会在“好的感觉”和“不好的感觉”之间来回摇摆。
比如我表弟吧,当年他初中读得一塌糊涂,没有考上高中,那个暑假被姑姑、姑父赶到地里去干农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很容易让人产生明悟。
表弟后来告诉我,干了一个多月的农活,心里有个声音越来越坚定:再也不能这样活,我要读书,我还有梦。
因为表弟没有考上高中,他唯一的出路是读职业中学。
可想而知:当表弟表示要继续读书时,会遭到全家人怎样的打击。
然而,表弟的意愿坚强如铁。
开学的时候,他什么都没带,徒步走了几十公里去学校报名。
你看,表弟的愿望足够强烈了吧。
然而,接下来的三年,他却经常处于灰心沮丧、自我怀疑、左右摇摆之中。
所以说,不管多强烈的愿望,都是暂时的,并不是一个可靠的契约。
◇ 02 ◇
打破三分钟热度
正如前述,意愿的背后是感觉。
只有稳定正向的感觉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持续动力。
因此这个时候最大的任务是要稳定感觉。
只有孩子拥有稳定的感觉,才不会只是三分钟的热度,才能稳稳地维持内在动力,真正达成目标。
但是,孩子嘛,热度只能维持三分钟并不奇怪,年轻人好奇心强、想法多这是好事。
所以,家长完全没必要对孩子的“三分钟热度”持批判性态度。
怎么说呢?即便是三分钟热度,那不也是热度吗?
说明孩子已经启动了自己的愿望,已经无限靠近内在动力,总比光说不练要强得多得多。
然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华丽转身完成蜕变,很多时候他启动了意愿,却沦陷在感觉中。
这时候需要家长的介入,帮助孩子打破三分钟热度的魔咒。
打破这个魔咒有两个方法,分别是:
第一,行动方案。
第二,坚持。
我们先来说说第一点,行动方案。
孩子一旦启动了意愿,必须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行动方案,否则意愿就变成了空想。
这是很多孩子的短板,他们启动意愿的时候天马行空、热血沸腾,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落地,最终只能在沮丧中不断自我否定。
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长时间都生活在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和安排当中,自己没有学会规划行动方案的能力。
就拿我自己来说,读到高中我才真正学会制定计划。
当时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天哪,我这么浑浑噩噩,小学和初中是怎么过来的呀。
很多家长爱给孩子讲道理,批评孩子说:你要有目标,有计划、有行动方案。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我们总是忽略规划行动方案是一种能力,并不是听几句道理就能学会的。
比如,中午的时候孩子说:今天我要在8点前写完作业,然后跟朋友一起打会儿游戏。
于是,妈妈感动得掉下了欣慰的眼泪,唉!孩子终于长大了。
但是,你很快就会发现:规划能力恰好是他的短板。
下午放学回来,孩子回家之后,吃了零食看电视,吃完饭又跟妹妹追逐打闹……等到精力全耗干了,才开始写作业,到九点才做了不到一半。
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规划能力呢?
假设我是这位家长,我会追问孩子:
作业量是多少?作业难不难?
计划给多少时间做作业呢?
几点开始,几点能完成?到了时间能否完成作业?
……
如果这样追问,相信孩子最终能做出一个科学合理、有弹性、可执行的方案来。
这个追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培养规划行动方案的能力。
你看,上述还只是一天中的一次行动方案,很多孩子就已经沦陷了。
再说回我表弟吧,他有了那么强烈的学习愿望,但是当时他只不过笼统地想着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
真实情况是:他的基础知识千疮百孔,坐在教室里听课如同听天书。
所以,对我表弟而言,他急需要把破釜沉舟的决心转化成一个理智的、可行的行动方案。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类似的挑战每天都在产生。
因此当孩子启动意愿的时候,家长要行动起来、保驾护航。
家长首先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目标是否合理。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状况,孩子定了一个很高的目标,家长也在为孩子的主动性击掌相庆,激动得老泪纵横。
然后,双方热血沸腾地执行起来。
可是,没几天就双双败下阵来。
我们说,这样的挫败感才是对孩子最致命的打击。
作为家长,顶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当孩子冒进的时候,要理智地把他拉回来。
就像前面说的表弟。
如果第一年的目标设定为成绩中等偏上。
那是有不小难度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他和家人只能感到失望,从而浇灭他的所有热情。
但如果表弟把第一年的成绩目标设定为下等偏中,那么他实现起来就容易得多,更有可能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其次,要不断给孩子及时的反馈。
努力的过程会是漫长而又艰辛,所以家长要经常给孩子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比如,已经连续多少天主动写作业,或者写作业速度的提升了多少,以及错误率减少多少,规划能力提高多少……
这其实是父母从自己的视角给孩子的反馈和肯定。
这样的话,孩子可以清晰地看到努力的起点和终点,清楚自己行进到了什么地方。
于是,在孩子的心中会形成一个进度条,能感知到自己的前进速度,这样就不容易灰心。
当孩子启动了意愿,形成了一个合理的行动方案,并且能够不断坚持。
比如,孩子能连续几十天做好规划并主动写作业,那么妈妈的心就可以慢慢放松下来。
这时,孩子对这件事的感觉已经相当稳固。
作为父母,这个保驾护航任务算是基本完成了。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