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都会,一考就错?学霸的这个作法,大赞!

文/龙爸开讲
平时都会,一考就错?学霸的这个作法,大赞!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孩子背得很溜的知识点,一上试卷就出错!
很奇怪,对不?其实也正常,事实就是爱啪啪打脸嘛!
很多时候,我们错把熟悉度当成了熟练度。
◇ 01 ◇
真的记住了吗?
有些孩子会说:不对呀,我已经查漏补缺了呀?
这一点,我并不否认。
很多孩子在学习上的确有自己的一套,比如紧抠课本——琢磨课后的每一道例题,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知识点。
或者背诵默写——每个章节的内容记忆消化后,拿出一张白纸把知识点全都罗列出来。
然后一条一条地对照课本,找出错漏的知识点,再次进行强化。
实实在在地说,这两种都是发现自己知识盲点的有效方法。
但是——我要泼点儿冷水,它们远远不足够。
怎么这样说呢?
我说,主动去回想比被动地重复效果要好得多,你同意吗?
如果孩子单纯靠看错题,看课本例题,觉得这道题会了,或者闭上眼默念一遍,觉得自己全都记住了。
那么,等孩子实际上了考场,可能完全想不起来自己订正过的错题、背过的知识。
请你跟孩子仔细回想一下,是不是考试中经常会是这个样子?
本尼迪克特·凯里在他的《如何学习》中说:
人们容易把熟悉度错当成熟练度。
比如我们看过一本书,会觉得上面的知识我们都已经掌握了。
但是,你确认吗?如果不让你看书,你能把这些内容写出来吗?
这就是“熟练度假象”,就是我上面说的“觉得自己会,一做题就错”。
我更喜欢把这称为“隐性记忆”,比如孩子在街上看到一条狗,事后你让孩子说出这条狗的体型、毛色,他几乎是说不太清楚的。
这就是“隐性记忆”。
当然,隐性记忆也并非一无是处,当孩子再见到这条狗时,那他多半会一眼就认出来。
你看,它的主要作用是“识别”。
虽然这种记忆在生活中非常有用,但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考得好,那就要求孩子对于知识点说得出、写得遛,需要孩子真正把这些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显性记忆”,能够成功把它们说出来、写出来。
◇ 02 ◇
先测试
那有什么方法能帮助孩子完整地消化那些知识盲点呢?
我的方法是:“先测试、后学习”。
既然孩子的学习最终是为了考试,那就把测试融入学习,一步到位不好吗?
况且,测试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甚至是一种效果好到飞起的复习方式。
你设想一下:在测试中,孩子肯定会用尽全力,去回想学过的内容。
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会处于全激活状态,记忆效果会更好。
此外,测试是完全凭记忆提取知识,这就能够轻易打破“假熟练度”的困局。
因为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学过的语句、公式、方法,为此付出的努力远远比重读一遍要多得多。
而这种额外的努力并不会白费,它会加固这些记忆的储存能力和提取能力,让孩子的日常学习能力同步提升。
话虽这么说,那我们什么时候需要测试?测试完了又要怎么补充知识点?
首先,多久测试以及测试什么?
我给出的建议是:抓紧时机测试。
因为我们的遗忘周期很短。
尽量是每个小节结束后立马做测试,然后每个单元结束后做一个总测试,这样孩子的错题库可以不断更新。
那么测试什么呢?
首先是基础知识点。
“基础”的意思就是书本上原汁原味的知识点。
虽然这些基础看似简单,但万万不可眼高手低——看着会的,不一定能写得出、写得对。
其次是易错题与模拟题。
孩子可以把平时的错题都放到一块,还可以跟模拟题一起测试。
当然,测试完了还不算完,要从中抓出知识盲点、盲区。
◇ 03 ◇
错题分析
要怎么抓住这些知识盲点呢?
重点要做到:对测试后的错题做出分析。
这里又可以分成单个错题分析,还有错题归类分析。
单个错题分析,是针对测试后出现的单个错题,我们要分析错误出在哪一块知识点,错误的原因以及孩子的解题方法优缺点等等。
你可以引导孩子问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这道题考察的知识点是什么呢?
第二,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呢?
第三,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
第四,这道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呢?
要根据前面问的几个问题,把这道错题的相关性知识点都列出来,做成一个错题本,查漏补缺。
很多孩子会问:是不是把所有的错题都记下来呢?
那不一定。
要记价值高的题,让自己错题本挑拣出——
有好思路的题;
没有掌握知识点的题;
典型的题型。
然后反复的看,让自己的错题本成为自己的优质题库。
错题归类分析是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这一类题的出错原因,对症下药。
就错题原因而论,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知识不清,孩子对教材中的观点、原理理解有误,或理解不广、不深、不透。
二是审题不清,你没有把问题看明白,对于某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未能掌握,或者是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
三是表述不清,虽然孩子知道这些知识点,但是表述凌乱,词不达意。
那为什么会整个一类题型全部出错呢?
那说明这类题型的套路没有掌握好。
孩子应该学习抓住这种题型的答题要领——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它作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是吧?
这就是所谓的“答题公式”。
但是,公式终究是表象,题要想答对、答好,那还得靠对试题的深刻理解和对知识点灵活运用。
当然,孩子可能会说:错题太多,实在不知道该收集哪一个,怎么办?
那说明课本还远远没有消化,还是先把书本吃透一下吧。
这里揭示出来的是测试学习法需要一个前提:基础知识已然大体全面掌握。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