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朋友闹矛盾了怎么办?这个妈妈的作法堪称教科书,一定要学一下

文/龙爸开讲
孩子跟朋友闹矛盾了怎么办?这个妈妈的作法堪称教科书,一定要学一下。
现在的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孩子从小缺少玩伴。
如此一来,朋友成为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等到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朋友在孩子心中的地位甚至会远远高于父母。
因此,一旦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摩擦,产生争吵,孩子的情绪就会出现非常大的波动。
实话说,这不过是交往中的正常现象罢了,只要人与人相处,哪会没有矛盾呢?
但是呢,如果孩子被嘲笑、孤立,甚至霸凌,那问题就严重了。
弄不好,孩子还会厌学、抑郁,甚至休学。
那么当孩子在人际交往上遭遇问题时,爸爸妈妈该怎么办呢?
◇ 01 ◇
晴晴最近很怪异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最近,晴晴妈妈发现:孩子有点不对劲——自从升到六年级,晴晴就没有以前活泼了,放学之后不找同学玩,回家之后也不再跟同学聊天打电话。
在家里就更怪了,晴晴动不动就生气。
父母问她原因,她却冷着脸一声不吭。
关键是:晴晴的成绩还下降了,五年级时,她的各科在90分以上,但最近几次测验,数学都掉到80分以下了。
在期中考试之后的家长会上,妈妈向班主任了解情况,这才知道:原来晴晴和班上几个女孩子关系不太好,最近晴晴连作业都经常不交。
这时妈妈才意识到问题有点严重,回家后马上找晴晴谈心。
她告诉女儿:妈妈已经知道你和朋友之间出现问题了。
晴晴一听,一下子就哭了,她说:她们都不喜欢我了,她们现在都讨厌我。
妈妈问晴晴:这是谁说的,发生了什么事儿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乌龙事件。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一次上自习课的时候,丽丽、小玲等几个女孩相互传纸条,可是唯独没有传给晴晴。
那晴晴就觉得很怪呀,她认为:她们是在说自己的坏话。
下课之后,晴晴跟那几个女孩说:你们是不是都讨厌我,以后不要再传这样纸条了。
说的时候晴晴没有忍住直接哭了起来。
但是,其他几个女孩居然还笑话晴晴是个爱哭鬼。
你看,这本来只是女孩子之间的玩笑,可是晴晴却气坏了,一路抹着眼泪跑出了教室。
丽丽感觉问题有点儿大,赶紧找过来跟晴晴解释,可晴晴还气着呢,就说:你别理我,反正你们也不想和我做朋友了。
丽丽想把她们写的纸条给晴晴看,但是被仍处于情绪之中的晴晴断然拒绝了,还大声指责丽丽背叛了自己。
从那之后,晴晴就和那几个朋友慢慢疏远了。
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案例,这个事情经历了四个回合:
第一回合:在朋友们传纸条的时候,因为没有传给晴晴,她马上认为:其他人一定是在说她坏话。
这里的关键是:她并没有求证,就认定了这件事。
第二回合:然后晴晴哭了,引发了朋友们的嘲笑。
第三回合:当朋友想要和她解释的时候,她又沉浸在朋友都讨厌自己的想法中,不听朋友的解释,也拒绝看纸条的内容。
第四回合:晴晴和朋友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糟糕,这件事严重影响了晴晴的心情,也影响了晴晴的学习和生活。
更糟糕的是,她们的关系已经闹僵,即便现在晴晴想挽回友情,跟女孩们和好,也不太容易了。
◇ 02 ◇
塞利格曼三原则
如果你是晴晴妈妈,怎么帮助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呢?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为父母们提出了三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父母不要去代替孩子解决问题。
很多家长可能会想,既然晴晴因为交朋友的问题影响到了学习,那我就去找班主任,请班主任和那几个女孩聊聊。
再不然,我直接去找那几个女孩说清楚,帮她们解开误会。
这不就行了?
如果你这样想,那可就更糟糕了——由爸爸妈妈出面解决问题,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害了孩子。
试想一下,其他女孩跟班主任或者晴晴妈妈聊完之后,她们会怎么做呢?
会主动去和晴晴做朋友?
还是会觉得晴晴打小报告,真是可笑又可恶,更不想和她做朋友了?
显然,后一种可能性更大。
而且如果晴晴但凡遇到问题,妈妈就出面解决,这样做给晴晴的暗示是:你不行,你没有办法独自处理问题。
这是在彻底否定晴晴的能力,这种做法显然会让晴晴慢慢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再遇到任何问题,她第一时间就想找爸妈帮忙,那这个孩子算是养废了,对不对?
那晴晴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她建议晴晴:
先找丽丽问清楚纸条上的内容,解开误会。
然后告诉女孩们:我还想和你们做朋友。
听了妈妈的建议后,晴晴有些犹豫,她觉得这样做有些尴尬,毕竟之前丽丽主动找她的时候她拒绝了。
晴晴想了一下,主动提出说:要不我给她们每个人写个纸条,邀请她们来参加我的生日party吧?
晴晴妈妈觉得:
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没有事先和朋友们说清楚,就贸然邀请她们来参加生日会,太唐突。
如果她们不来,晴晴可能会更加尴尬。
但妈妈没有说什么,她支持晴晴自己去试试。
这就是塞利格曼提出的第二个原则——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父母不能对他的解决方式过分苛责。
孩子经验不够,处理事情肯定没有爸妈妥当。
但只要愿意尝试,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也许尝试的结果不是很让人满意,但爸爸妈妈一定要意识到:
如果你立刻指责孩子做得不对,孩子以后很可能就不愿再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了。
那我们难道要眼睁睁看着孩子犯错误吗?
当然不是,只要孩子在大方向上不出错,尽管让她大胆尝试。
就算没有成功,事后我们也可以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
就像晴晴,虽然处理方式不够成熟,但妈妈仍然可以表扬她,认可她的破冰之举是勇敢的行为。
第三个原则,父母在生活中示范怎样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是怎样处理的。
恰巧,这天下午,晴晴妈妈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问:上次出去聚餐为什么没有喊我,大家是不是不把我当朋友了?
晴晴妈妈是这样处理的,她跟朋友说:
怎么会呢?我们当然还是朋友,你上个月过生日,大家不是还给你办了个party庆祝吗?
我们聚餐不喊你,不是把你忘了,是看到你在朋友圈发消息说最近一直加班,周日想好好睡一觉。
所以我们不想打扰你,想让你好好休息一下。
我们没有喊你,确实是我们做得不妥,请你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现在我知道你很想和大家一起聚餐,我觉得非常开心。
以后不管你有没有空,我们都会先打电话问你的。
这个回应堪称“教科书级”的,是一个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反驳了不想和她做朋友的想法,
然后,解释了没有喊她聚餐的客观原因,
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案。
如果父母能够给出正确的示范,孩子自然就能从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晴晴看到妈妈这样处理误会,她仔细考虑后,决定还是大大方方地找朋友主动沟通、消除隔阂。
其实,事情说开了,孩子们都感觉那压根儿不是个事儿,上面误会的缘起不过是:当时朋友们看到晴晴在认真看书,不想打扰她,所以才没有给她传纸条。
你看,误会解除之后,大家仍然还是好朋友,对不对?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