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了,或者出不了门,看他脸上是不是有小痘痘?

文/龙爸开讲
孩子厌学了,或者出不了门,看他脸上是不是有小痘痘?
在我们大人看来,有时候孩子会莫名其妙地就不愿去学校。
更严重的情况下,孩子再也无法在学校呆下去。
我曾经有一个来访者在一次长假之后,开学二十多天了居然还不愿回到学校上学。
后来我才了解到:这个孩子自从进入初中后,他就经常这么干。
不仅如此,即便是呆在学校里,他也是无精打采,动不动就想请假。
后来我和这个孩子聊过一次,他和我讲了他的困扰,他觉得:每次出门只要别人稍微盯着他看,他就特别不安,总是觉得别人在看他脸上的缺陷。
噢?其实这个学生长得非常帅气呀,在他的一再提醒下,我这才注意到:他的脸上有几个小小的痘痘。
因为这个问题,他父母还送他去韩国整过一次容。
其实我非常理解这个孩子,因为我自己在读书的时候,也曾经因为脸上长了痘痘,自卑了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只要出门就必定会戴上一个帽子,只要别人稍微盯着我的脸看,我就会非常不安,并且因此常常回避去人多的地方。
后来我曾私底下问过其他学生对这位孩子的印象,实际上,哪有人注意到他所说的缺陷呀!
这纯粹就是一个乌龙事件!
那么在今天的文章里,我将会尝试从自我概念的角度来对这种心理困扰予以解释。
1
自我概念的三个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个,保持内在的一致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保持自己与自己看法的一致性。
比如,小明今天觉得自己很厉害,明天又觉得自己很差劲;大后天又觉得自己特别聪明,大大后天又觉得自己笨得要死……
像小明这样的人,就是自我概念不一致,我们可能会怀疑他是不是有人格分裂。
第二,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
比如你今天遇到了小明,然后我问你:小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说:小明这个人很好学。
那为什么你会认为小明很好学呢?
有可能在你的自我概念当中,学习是最重要的一块。
其实,是你用了自己的自我概念,来解释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
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在生活当中在乎的事情,往往都是跟我们自己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第三,会影响到我们对生活的期待。
在这里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个我自己真实经历过的例子——
有一次,我去讲社会心理学。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有一个女学员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的朋友说你的心理学课讲的很好,推荐我来学习,但是我听了你的课我很失望。
如果换成以前的我,听到这种这么直接的负面反馈,我会非常地自责,瞬间会觉得自己很差劲。
但当时我的内心第一反应却是:这个课你觉得好不好是你的事,我自己开心就好了。
其实,那位学员是开美容店的,心中只有自己的事业,结果把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搞得一团糟。
朋友介绍她过来听我的课,也是为了帮她解除这个困境。
但是你看,这个学员的自我概念决定了她对我的课程的期待,所以她会失望,毕竟我的课程并不是教人如何开店的嘛。
我们在生活当中对很多的信息的加工都是基于我们的自我概念,人和人之间的自我概念所关注的内容可能非常不一样。
如果我们不尝试去理解和接纳这种不同,而是要求他人必须与我们自己保持一致,就容易导致人际矛盾冲突。
2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概念在解释我们的经验、决定和期待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自我参照效应。
当我们在加工信息时,如果这些信息和我们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会对这些信息形成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在生活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说你刚到一个地方,那里遍地陌生人,这时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跟你是同名同姓的话,那你必定立即记住他。
因为这个人的名字跟你的自我概念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我们在生活中的某些社交焦虑或者是恐惧,有可能就是自我参照效应引起的。
比方说你觉得自己的腿太短或者太粗,你每天出门前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来掩示这个地方,裤子换了一条又一条,看看能不能掩住你的这个缺点。
就这样,如果路上有人盯着你的下半身看得时间稍微长一点,你就会有点担心:他是不是已经注意到我这个缺点了呀?
实际上呢,每个人只会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儿,别人十有八九是没有看到你的缺点的。
一旦你的这种自我参照效应特别严重,还会引发你的社交恐惧和焦虑——你可能不敢去人多的地方,甚至是连门都不敢出。
接下来我来讲一个跟自我概念有关的有趣故事。
曾经有一个非常帅气的男孩,很多女孩都倒追他,但是他总是拒绝别人的追求,也不说明原因。
后来有一次这个男孩终于接受了一个女孩的追求。
女孩很好奇呀,他为什么总是拒绝别人呀,男孩终于说出了他的秘密。
原来他一直留着长长刘海,遮住他的一条眉毛。
他把刘海掀起来给女孩看:喏,这就是我的秘密。
女孩盯着她的眉毛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什么异样。
最后在男孩的引导下,她这才发现:噢!是他的眉毛里有一条非常小的伤疤呀!如果不认真看呢,是真看不出来。
男孩说:从小别人都说他长得好看,后来有一次不小心摔倒,磕到眉毛留下这条疤痕,然后他每次照镜子就能够看到这条疤痕,觉得自己已经破了相。
他很害怕别人会看到这个缺点,所以从来不敢接受别人的追求。
而这时候这个女孩告诉男孩:其实我也有一个秘密。
女孩一直都是披着头发的,她把头发扎起来,告诉男孩这就是我的秘密。
男孩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
最后在女孩的引导下才发现:原来女孩两个耳垂长得不一样大。
这时候他们两个都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困扰我们十几年的心病,别人从来就没有看到过。
如果你家孩子也和开头的那个学生一样,存在着相同的困扰,不知道上面男孩和女孩的故事能否给他带来一丝启发呢?
3
自我概念小游戏
最后我们说一个自我概念的小游戏。
你可以教给孩子,让他在课后来玩一下,或许对解决他的问题会有一些帮助。
首先,让孩子要拿出一张纸,然后在纸上写上以“我”开头的话,这些话是能够真实描述他的,记住不要思考太多,可以凭着他的第一感觉来写。
这些描述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越多越好。
然后找一群是孩子身边的人,比如说同学、老师、小朋友都可以,邀请他们写一些他们眼中的“他”是怎么样的。
这些人可以是孩子很熟悉的,也可以是偶有交集的。
把这两群人所写的描述收集起来,并且和孩子自己的描述做一下对比。
然后,可以统计一下他对自己的描述,有多少是出现在别人对他的描述之中。
尤其是造成他困扰的那些描述有没有出现在别人的描述中,我猜很多可能是没有出现过的。
如果孩子下次再出现这些方面的困扰,那你可以提醒孩子:还记得我们做的那个测试吗?这个只有我自己看得到,别人压根儿不会注意。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