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小孩子要具备哪些思维能力?如果你现在还不知,就out了

文/龙爸开讲
学习力:小孩子要具备哪些思维能力?如果你现在还不知,就out了
经常会有焦虑的妈妈问:
我的孩子四岁多了还不爱学习该怎么办呢?
我每次看见别人家孩子学这学那,心里很着急,到底该怎么做启蒙呢?
其实,想要孩子学习之前,你得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学习?
1
学习模型
心理学书里一般会讲学习的几种模型。
有一种是条件反射,当铃声伴随着开饭,狗狗会习得“听铃声流口水”;当铃声伴随电击,它会习得听见铃声躲得远远的。
这种奖惩放到人身上,也会在人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另一种学习模型是模仿,孩子看见别人的动作产生的好结果,于是心生羡慕,自己也去模仿。
还有一种是刻意练习,一件事重复无数次后结果熟能生巧、形成质变,最终获得了好结果。
不过,上述的几种学习模型,都跟我对学习的感知相差甚远——
从小到大上学,我几乎没有受过什么学习上的奖惩激励,父母对我非常信任,考好考差他们都会淡然处之;
我自己也不爱模仿,主要是没有发现太多可模仿的对象;
刻意的练习似乎也不多,我们那时候还不兴题海战术,更何况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时还写不完呢。
所以说,对于我来说,应该还有另外一种学习模型,否则就解释不了“为什么我爱学习”这个事实。
经过我的觉察,发现学习更像是——天气转换。
没学懂就像是乌云密布,学懂了就是海阔天空;
如果没懂,练习多少遍也还是看不清;
一旦懂了,清清楚楚摆在眼前,显而易见。
你看这种学习貌似跟练习、模仿、奖惩,都没有太大关系。
在我的认知里,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拨云见日的过程,寻求豁然开朗的清明感就是学习的源源动力。
因为有云雾遮着,总是心里焦躁不安。
如果想办法把乌云都赶走了,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那心里真的是特别舒爽。
要我说,这种从不舒服到舒服的开朗感,就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2
学习的最大乐趣
综上所述,领悟就是学习最大的乐趣,甚至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来源。
让孩子体会到这种拨云见日的快乐,他自然就会爱上学习。
那么,我们要想培养孩子这种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其实,我家孩子自小也不喜欢背东西,无论是儿歌歌谣还是唐诗声律,他几乎从来都不肯背。
对于拼读和算术,孩子似乎更讨厌,你让他做时,孩子会假装听不见或者做鬼脸。
老师教排球和舞蹈,他也兴致缺缺不肯学……
实际情况可能还要更糟,孩子不仅在拼读和背诗上不突出,几乎各种智力测验都不突出,像拼图、乐高、记忆测验都很一般。
那时,家人们都快愁死了:这孩子这么不爱学习,处处落后,可怎么办才好哟?
但我心里一点都不着急,因为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闪光的东西,一些我更在意的东西——
首先,孩子是充满好奇的。
比如,他喜欢恐龙。
我问他:为什么喜欢恐龙呢?是觉得恐龙特别厉害吗?
他说:是因为恐龙生活的时代还没有人呢,我很想知道那时候是什么样子。
孩子拿到新书会迫不及待拆开,一本接着一本看,根本就停下来。
他很想了解每样东西都是怎么做出来的,他会主动观察,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现象,他都会非常感兴趣,并且乐于主动观察去寻找答案。
有一次,孩子带着一个小磁铁去上学,无论走到哪儿都要拿磁铁去吸一下,看看能吸到什么。
他发现:咦?汽车能吸,秋千架能吸,但是滑梯吸不到。
我让他观察汽车是什么质地,滑梯又是什么质地,让他去摸一摸它们有什么不同。
记得那一天孩子特别兴奋,因为他发现了:磁铁是可以吸铁的,对别的材质无效。
其次,孩子有很强的理解讲述能力。
给孩子讲述一个知识的时候,如果他能用自己的意思再去表述,就表示理解了大人说的话,对不对?
我家孩子四岁多的时候,我给他讲月亮是绕着地球转的。
显然他很快就理解了,然后在屋子里绕着我跑,问:月亮就是这么绕着地球转的吗?
然后又问我:那地球怎么转呢?
我于是带着他一起再去绕着爸爸转。
他用自己转动的方式表明听懂了我在说什么,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另外,我还有孩子身上发现了思考质疑的能力、推理以及联想的能力。
换句话说,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健全的,他不爱学的,只是还没有到该学的时候罢了。
所以,我从来不担忧孩子的启蒙。
他已经在每时每刻学习了——他热爱这个世界,已经在学着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孩子在无意中展现出来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思维、链接才是更令我珍视的,这些远比背诗学数重要得多。
基于这些认识,我并没有让孩子提前学习学校的知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作法是完全正确的。
因为她具备了基本的思维能力,独立学会学校的课程完全不存在问题。
3
基本思维能力
那么,基本思维能力包括哪些呢?
对启蒙阶段的孩子,简单说大概有如下内容:
理解能力:能听懂别人讲什么,能理解上下文的含义,能理解知识的表达。
抽象能力:能从具象的生活走向抽象概念,能讨论抽象问题。
逻辑能力:能进行推导,能思考因果,能判断观点,能进行逻辑推理。
联想能力:能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举一反三,做题事半功倍。
表达能力:能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能对事情描述清楚,有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能力:能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通过自主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些思维能力远比学会认拼音、学会写字更重要,因为它们源自孩子体内,是他自发生长的力量。
一旦获得启蒙,就能成为一辈子推动自身成长的动力。
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这些思维能力能让孩子应对更长久的人生挑战。
他会在学校里遇到没听过、没见过、没学过的新知识,只要他有思维能力,他就可以自己去探索、去学习,获得拨云见日的体验。
那么父母具体能做什么呢?
比如,可以多引导孩子去观察。
下雨天孩子都喜欢踩水,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观察——
早上的水洼有多大,下午的水洼怎么变小了,晚上的水洼为什么不见了。
常识就是通过这样不断的观察积累的。
比如,对孩子进行问题启发。
不仅孩子可以有十万个为什么,我们也可以追问孩子为什么。
当他不知道答案的时候,他的小脑瓜就开始运转了,这是他大脑飞速成长的时刻。
这时,我们还需要多鼓励孩子表达他的想法。
孩子有时候说得断断续续,或是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但是父母一定要认真去听,耐心的听他讲完,帮他找到词汇。
然后,给孩子最好的鼓励——“噢!我听明白你的意思了。
”
我们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带入情境。
比如,在小学期间,孩子的老大难问题:如何从具象向抽象转化?
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最好的方法是:不断带领孩子在具象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之间来回切换。
比如,数字就是抽象的概念,不管它大还是小,是一堆米粒还是一群人……
记得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回家后,我哥用大扫帚在地上画了一个一人高的“8”,问我:这是几?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