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决裂的第一人

文/龙爸开讲
你不知道的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决裂的第一人
如果说心理学家里面最有名的人是弗洛伊德。
那第二个最有名的,应该就是阿德勒了吧,他的《自卑与超越》作为一本心理学的专业书,却早已成为万千普通读者的枕边书,神不神奇?
事实上,阿德勒跟弗洛伊德之间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而他的理论则是精神分析的一个分支。
不过,阿德勒的很多观点,却是跟弗洛伊德,恰恰相反。
1
阿德勒是在维也纳一个中产犹太家庭长大的,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基督徒。
在西方,这种转变是颇有深意的。
因为同为基督教的新教跟天主教,在历史上都能打得头破血流,战争持续三十年,直接把德国北部打成了一片焦土。
阿德勒家里面有六个孩子,他有一个哥哥。
至于他排行老二,还是老三,这个至今还有争议。
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记得他有一个哥哥。
阿德勒从小就是自卑的。
这或许是因为他的佝偻病。
所以,阿德勒从小身体就一直不好,没有办法跑出去玩。
但是他哥哥就不一样了,非常健康、活力四射。
这让阿德勒一直都处在嫉妒之中,让他感觉深深的自卑。
这种自卑情结几乎决定了阿德勒的一生。
你能看到他后来提出的很多理论都跟此有关,比如自卑与超越,比如孩子在家庭中出生顺序对于人格的影响等等。
这些都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探讨的重点内容。
事实上,阿德勒研究它们的初衷就是要探索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发展过程。
后来,阿德勒在一次演讲中说:
我生来就是一个孱弱的孩子,佝偻病使我不能自如地活动。
但尽管如此,你们可以看到我是如何战胜这个困难的。
另外我早年说话很不清晰,现在我用英语讲话的时候,你们可能觉察不出来,认为我应该是个非常好的演讲者……
以上算是阿德勒非常简要的一个生平吧。
那接下来我讲一下阿德勒的基本观点。
2
第一个就是寻求优越。
我们之前讲弗洛伊德的时候讲过,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本质上的驱动力是性和攻击力。
但是,阿德勒却不这么认为,他指出: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源于追求卓越。
阿德勒是这么说的:
我在每一个心理现象中,都清楚的看到了对优越感的追求。
它是解决人生问题所有方法的根,解决一切问题都离不开它,我们所有的技能都遵从它的指挥。
阿德勒认为:人们寻求优越的原因是为了超越自卑。
他认为人的自卑感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我们要依赖于比自己强大的成年人才能生存。
所以他的原话讲:成为一个人就意味着感受到自卑。
所以他提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自卑情结”,然后之后又提了一个概念叫做“优越情结”。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自卑情结来自于儿童期的三种因素。
哪三种呢?
第一种叫做身体上的缺陷;
第二种叫做溺爱;
第三种叫做忽视。
阿德勒觉得:一个人如果身体上有缺陷,就会通过个体的努力来补偿这种缺陷,通过这种不断的补偿塑造人格。
其实,阿德勒自己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然,他还在名人中找到了很多典型的例子。
比如钢琴家舒曼,他其实是有听力障碍的。
但是,舒曼最终克服了儿童期的听力障碍,成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
被溺爱的孩子,在阿德勒的语境里是“过度骄纵”,他用这种“过度骄纵”替换了弗雷德的“俄狄浦斯情结”。
阿德勒认为:并没有什么俄狄浦斯情结,谁会杀父娶母呢?
因为被过度溺爱的孩子在家里呼风唤雨,但是一出家门就会受挫。
那这种受挫常常会被孩子归因为“我这个人有缺陷”,会让孩子体会到很强的挫折感。
所以,阿德勒认为被溺爱的孩子也会有自卑的情结。
当然被忽视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他更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感。
3
阿德勒认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自卑过度补偿时,自卑就会变成夸耀、虚荣、自我中心,甚至贬低他人。
这听起来有点像我们经常说的“自恋”。
我们讲过:弗里德认为我们所有做的事情,都是为了降低自我、本我、超我的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感。
但是阿德勒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减少紧张感不是我们唯一的动机,因为追求卓越会增加人的紧张感和焦虑感。
如果我们人生的任务是为了处理焦虑感或者紧张感,为什么要还要给自己找事儿呢?
事实上,不管是个体层面,还是在整个社会层面,我们都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的观点跟弗洛伊德的另一个不同在于:个体对于社会的归属的需要。
他认为:大家都是在为了幸福而奋斗的。
从这里,你能看到阿德勒的一个大贡献——把个体看作生物与心理层面密切结合的整体。
所以,即便是同样的环境经验和生活,对于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这种理解跟弗洛伊德认为的“一个家庭,或者一对父母造就了个体这样那样的性格”,很不相同。
显然,阿德勒的理论更丰富、饱满一些。
他把人们的认识带到了一个新阶段——即便是相同的环境、相同的经验、相同的生活,对于不同的人也是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的。
所以,虽然阿德勒承认个体的先天差异,但是从来不过分强调这个差异。
重要的不是一个人生来有什么,生在什么样的家庭,而在于个体怎么去运用它。
他认为:人和人之间差异的基础,更多是心理方面、社会方面的,而不是来自遗传。
你可能会想:阿德勒会怎么看待童年创伤、原生家庭的这些流行词呢?
阿德勒当然也认可家庭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
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家庭因素是妈妈,是母亲这个角色。
第二,是父亲。
第三,是出生顺序。
除了出生顺序之外,他还强调家庭的规模,是跟小家庭长大的,还是在大家庭长大的?
另外,兄弟姐妹的性别也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影响。
这里的出生顺序的假设是非常有意思的。
什么意思呢?
阿德勒认为:
独生子女会是家庭的焦点,但是会因为父母的过多担心和关注而被宠坏。
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的话,老大会对老二会有消极的态度和情感,但同时也能增强他保护和帮助他人的意识。
老二会积极努力去超过他人,与老大竞争。
“我不是中心”的这个挫折感,会让老二更积极一些。老小不会面临夺权的状况,通常是最被宠爱和最开心的。
但是老小需要用“与众不同”来凸显自己的存在,所以他要么发展得特别好,要么难以适应成年期。
当然,这个是1930年左右欧洲很流行的理论。
不过,后来的很多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个假设。
所以,大家看看图个乐儿就得,对于大佬的理论,也需要思辨地学习,对吧?
总体而言吧,阿德勒的理论比弗洛伊德更积极,更充满了希望。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