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理科普说电影讲心理之《...正文

说电影讲心理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你不太了解的弗洛伊德

发布于5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说电影讲心理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你不太了解的弗洛伊德
文/龙爸开讲

说电影讲心理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用弗洛伊德的眼光打量。



知乎上曾有一个很火的话题:

如果让你跟电影里的人物换一天,你愿意换谁?

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一些超级英雄,比如钢铁侠、蜘蛛侠,或者超人。

但是,点赞最多、评论最多的却是松子。

很多人觉得松子过得太苦了,而我们自己过得却很幸福,所以想换位体验一下。

如果你没有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电影,那你一定好奇:松子的生活,到底有多悲惨呢

来,我们先回顾一下剧情。

 1 

松子的妹妹常年生病在床,全家人把更多的关注都给了妹妹。

因此,松子从小就被父亲忽视,很少得到父亲的爱和陪伴。

当松子长大以后,她成为了学校的音乐老师。
可是,没想到被学生诬陷,结果被学校炒了鱿鱼,从此从金领跌到了社会底层。


后来,松子和一个有家暴倾向的作家同居。

没过多久,这个作家就自杀了。
亲眼目睹了男友自杀的松子,受不了这个打击,她几乎要崩溃了。

于是,松子半推半又成了另一个作家的小&三。

谁知,很快这种关系被作家的妻子发现,她羞辱了松子。


从此,松子的心理支柱彻底坍塌,开始自暴自弃,当上了一个陪酒女,并再一次遭到男人的背叛。

不巧的是,在两人的争执中,松子失手把对方杀&死,她因此坐了八年的牢。


然而此时,松子的悲剧才刚刚开始——

出狱后,松子竟然遇到了当年诬陷自己那个学生,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黑色会。

这两个人,居然堕入爱河了。

后来这男的又一次坐牢,并抛弃了松子。

……

松子后面的人生就是如此反复。

尽管她的情路上从来不缺男人,但是直到五十多岁,仍是孑然一身,过着单身的、封闭的、隐居的生活。


几年之后,人们才发现松子死在了河边。

 2 

这个故事听起来会让人感觉很胸闷。

事实上,松子刚当老师的时候,还是非常好看、可爱的。

可能是感觉终于脱离了那个让人窒息的家庭,松子对于未来充满了憧憬。

那时的她,就像是人间的一道光——当松子带着学生在河边游船唱歌,连岸边的小混混都会看得出神儿,而忘了打架。

可是,到最后死的时候,松子已经是一个肥胖、丑陋、肮脏的大妈了。


那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松子是怎么一步步沦落的呢?

或许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给出一个完美的回答。


很多人一说起弗洛伊德,就爱讲什么潜意识、催眠等等。

但是,我觉得弗洛伊德最有趣的理论并不是这些,而是动能发展理论

等你明白了这个理论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松子的故事,就会明白:松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是由性来驱动的

这里的性既可以指男女之间的性,也可以指一种更广义上的性,即欲望的本能

按照精神分析的说法:

人的早期经历其实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心理发展

如果早期有些欲望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我们就会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的变体,换一个姿势来得到满足。


这个早期经历有多早呢?

01.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是从婴儿开始

你想一下婴儿什么时候最满足最愉悦呢?

肯定是哺乳的时候,对不对?

婴儿在这个时候,他的欲望敏感区是嘴巴,所以这个阶段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口欲期”,大约是在0到1岁左右。

这个时候小婴儿的特点是: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放,通过不断地吮吸、咀嚼来获得口腔上的一种刺&激

如果这个口腔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小婴儿的心理就会正常发展。

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满足,长大之后个体就会不断重复这些动作。

比如,很多男人都戒不掉烟,很可能就是因为他的口欲期没有到得满足,嘴里总要有些东西才舒服。


02. 等孩子长到两三岁,孩子的敏感区会从口腔转到肛门。

这个时期被弗洛伊德称之为“肛欲期”。
因为小朋友这个时候通常会接受定时定点排便的训练。

这时的家长通常会有两种态度:

第一种,让小朋友忍着不能随地大小便
因为家长认为定时排便是文明的表现嘛,孩子马上要上幼儿园,当然不能随时随地大小便。

但是,如果父母对这个事情过于小题大作,那就会让孩子过分看重规矩和道德,甚至会有点胆小。


第二种态度截然相反,“不就是拉一个屎吗?不必小题大做

这种父母养育的孩子会形成完全相反的人格,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不守规矩、爱迟到、不讲卫生,做事、花钱都大手大脚的。


03. 到了3到6岁,孩子的敏感区会转到性部位。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个时期对小孩子非常重要,因为他开始有了性别意识。

这时的孩子开始迷恋异性——小男孩恋母,小女孩恋父。
所以,弗洛伊德把这个时期称为“俄狄浦斯期”。

这个时候的妈妈,如果严厉、冷漠、强控制,小男孩就会觉得女人太可怕。

那么,男孩长大以后,很容易发展成同性恋,甚至是双性恋。

如果爸爸太懦弱,或者只顾着赚钱,很少和家人互动,这意味着爸爸的缺位。

这种隐形爸爸会造成小男孩在成长中缺少榜样和学习的对象,那他长大以后就容易变得娘们儿唧唧、性格懦弱。

女孩子也是如此,父爱会成为她成长中安全感的重要来源,父亲的人格会成为她未来伴侣的模板。

如果她在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就会在以后的生命中不断找寻它。

你看,松子的童年是不是就是这样呢?


04. 7岁以后,孩子开始上学,开始更多地被外界吸引。

弗洛伊德把这个阶段叫做“潜伏期”——孩子对于性别的执着会潜伏下去,会开始寻找同伴一起去认识世界

不过,这个阶段的小朋友一般都是女孩喜欢跟女孩玩,男孩喜欢跟男孩玩。

直到青春期来临的时候,大量的荷尔蒙如潮水般涌来,孩子才开始重新打量自己,他把目光从外界回归到自身。

这时期,个体开始从潜伏期里面苏醒,会变得异常敏感,对异性的冲动很容易被唤起。

这就是弗洛伊德的一个动能分析理论

 3 

弗洛伊德认为:人一生的行为其实在早期就决定了

六岁开始,随着意识的发展,潜意识开始逐渐被压抑。

这个潜意识决定了我们行为的95%。

以后的人生,不过是在重复小时候各个阶段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

所以,我们现在会强调原生家庭,因为我们的很多行为,确实可以追根溯源到小时候。


我们回过头再看今天的电影,想一想:小时候松子出现了哪些重大的缺失?有哪些欲望没有满足呢?

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人都知道:

取悦父亲的失败”这件事对松子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响

在电影当中,松子的父亲一直不苟言笑。

只有一次松子和爸爸去游乐场,她偶然做了一个鬼脸,结果爸爸哈哈大笑。

这也是松子记忆中唯一一次让爸爸开心地笑起来。

所以松子长大以后,她和所有男人关系模式都很奇葩。
就像她给爸爸做鬼脸一样,她永远都像取悦父亲那样,去取悦她的男人。

比如说她的第一个男朋友、那个作家打她,她就受着;学生诬陷她,她也受着,最后还和学生成了恋人。

松子好像永远都在取悦男性,以那种不可理喻的方式,打着爱的名义。


在我看来,松子并不是没有底线,她更像是一个被困在小时候的一头幼兽。

身体虽然长大了,但是心理还是停留在小时候,永远停留在让父亲露出笑脸的那个时刻。

事实上,松子小时候被父亲宠爱的这个欲望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她毕生都在不同的男人身上重复寻找,企图获得这种满足。

所以,看上去松子换了很多个男人、做了很多事,但实际上她只是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件事儿——

爱上一个男人,取悦他,然后失败;

再爱上一个男人,再取悦又失败……

松子就是这样屡战屡败,至死方休、一生如是。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说电影讲心理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你不太了解的弗洛伊德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