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要放得开、等得起、配得上,你能做到哪几点?

文/龙爸开讲
好妈妈要放得开、等得起、配得上,你能做到哪几点?
一旦有了孩子,女人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天天努力做个好妈妈。
不过,凡事得有一个度,弄不好,就会用力过猛,就成了老话说的“过犹不及”。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做足够好妈妈,就很好了。
更何况,你确信知道:什么样才好妈妈吗?
今天我们只分享三个好妈妈的作法。
一是说多了,记不住;二是太难了,做不到。
1
放开手
我们一贯的养育观念是:家长要放手。
但是放手不等于放任,放手不等于不管。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生存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他们的成长不能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指导。
我主张的是: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尽可能地让孩子来选择、来承担。
但我们也不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成的姿态。
否则孩子就会误解:我爸我妈不爱我了,对我失望了。
那这不就南辕北辙了吗?
所以,我们说的放权是有一个前提的,需要配套支持——
在心理上,为孩子提供安抚,
在资源上,为孩子提供帮助,
在方法上,为孩子提供建议。
这其实就是管理学上说的“授权”,这有助于我们在亲子关系中,既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又能当好孩子的最强辅助。
2
等得起
第一点“放开手”,以前我们已经说过多次了。
但是,第二点“等得起”倒是很少直接提及。
而且,这一点往往是难以做到的——
只要看到孩子不改进,我们就暴走失控,
或者,孩子没有立即改变,我们就会放弃努力,又回到旧有的模式里。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时间”——我们不给孩子探索的时间,不给孩子试错的空间,我们太心急,要的是那种立竿见影的特效灵药。
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亲子关系发展到水火不容,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所以,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同样需要时间,不光是父母需要时间,孩子也需要。
哦?孩子需要时间干什么吗?
他们在冷眼旁观,在观察家长的态度是不是真诚的?是不是发自内心的?
还是说,爸爸妈妈作法上的改变,只是一种交易,或者摆拍**,目的仅仅是让“我”为他们学习?
别把孩子当傻子,他的眼睛是最雪亮的,在他的面前,我们不需要装,更别小看他。
当然,父母的成长也需要时间,当孩子确实感受到我们的改变,那亲子关系就更有可能出现转机。
然后,问题就简单多了,亲子一起用劲儿,再难的坎儿都会一一迈过。
很多父母会担心这个过程漫长无比。
但实际上并不一定,只要条件具备,孩子忽然就长大了。
所以,我们要有信心,真正等得起的家长才不需要等太久。
3
配得上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亲子一起成长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
父母的自身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我们不断进步,才能配得上当孩子的父母。
也就是说,从“知道”到“做到”,我们还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做自我提升。
我们发现:跟孩子有良好关系的家长,往往在以下三个方面特别突出——
首先,我们要努力成为身心健康、理性平和的父母。
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为孩子创造的原生家庭,就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如果这个家总是惊涛骇浪,又怎能指望孩子各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呢?
所以,如果你自身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疏通和解决,那么先别着急搞定孩子,请先搞定你自己。
好在,我们大部分父母都是爱学习的,对于自身的一般性问题,你可以通过阅读和搜索来自我提升。
但是,如果我们身上存在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或者存在源于原生家庭的人格缺陷呢?
那你可能需要更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都有了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意识,这真的是孩子们的福气。
其次,我们要努力成为精神世界丰富的父母。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从小衣食无忧,他们更关注心灵的充盈和精神的富饶,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
可问题在于,我们这一代家长人文素养不够,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节奏。
就连我们的思维还处于底层,依然停留在物质层面、功利层面、世俗层面打转。
这就无法与孩子展开更高层次的对话和交流。
那这难道是孩子的问题吗?
当然不是,这是我们父母的问题。
现在是孩子倒逼我们去思考: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人为什么活着?
我们的价值在哪里?
我们和社会、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
……
类似的话题,你能给出启迪孩子思考的答案吗?
很多家长会说:我这辈子都没想过这些问题。
那么好!就从现在开始去认真地思考、回应这些问题,要努力地追赶孩子,好不好?
我常常惊叹于当今孩子思考问题的深度,我带孩子训练营时,才十几岁的孩子们就会跟我谈卡夫卡、谈阿德勒、谈鲁迅、谈王阳明、谈福柯……
他们带着自身的问题和对世界的好奇,去无限扩张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种好奇和动力在成年人中是很少见的,真的让我感觉是“少年强则国强”。
所以我们要向孩子学习,成为一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人,拥有和孩子对话的能力。
第三,我们要努力成为孩子的人生榜样。
我们父母,首先得把自己的人生活出滋味来,活出价值来,让孩子耳濡目染、熏陶其中。
很多孩子跟我说:
我爸妈天天让我读书,但他们自己都不读书。
虽然他们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可是每天下班回家不是抱怨工作,就是躺在沙发上刷手机。
我现在那么拼命地学习考试,就是为了到四十多岁的时候成为他们这个样子吗?
如果你的人生状态不能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么你有什么资格去影响、指导孩子呢?
所以这涉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你有没有能力为孩子提供美好人生的样本?
说到这儿,你一定感叹:唉!当父母好难啊!
的确不容易。
但你何不换一个视角来看:
孩子是老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让我们跟孩子一起成长,不好吗?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