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文/龙爸开讲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以前我们说过,原生家庭其实就是“新瓶装旧酒”,不过是弗洛伊德的“童年决定论”的翻版罢了。
世界就是这么神奇,只是换一种说法,“童年决定论”就从人人喊打,变成了“原生家庭”的千娇百宠。
实际上,这两个概念强调的都是:过去的经历对于现在的影响。
从这个视角看,不管是用童年,还是用原生家庭来概括一个人过去的生活环境,是不是都有点以偏概全呢?
1
吃个哈根达斯都不行?
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
假如今天“你”刚谈妥一个大单,明天终于要签合同了,你是怎样的心情?
这可是你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费了数十次沟通才拿下的千万级合同呀。
那你会不会很兴奋,想庆祝一下?
然而,本着“苟着发育”的原则,你决定只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路过Seven Eleven时,吃个哈根达斯,来犒赏一下自己。
千万级的单子 vs. 几块钱的哈根达斯,这个犒劳不算过分吧?
不过,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急转直下了。
当我们的女主角拿起哈根达斯的时候,她的内心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就这点成绩你就嘚瑟了,别高兴太早,一高兴好事儿准会变坏事。
你怎么知道那个单子就一定能签得下来?客户不还没跟你签合同吗?
对,还没签!
那你嘚瑟什么?
看到了吧?就在你拿起哈根达斯的那一刻,在你的脑海里,无数这样的念头纷至沓来。
在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做?
大概率会蔫不啃声地把哈根达斯偷偷放回原处,对不对?
你会接着疯狂脑补:
是啊,万一我一嘚瑟,庆祝完之后,这个事情没弄成;
万一明天上班就听到了坏消息;
万一……
然后,就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你默默地走出了Seven Eleven。
实际上,在你的内心却是惊涛骇浪——
本来你踏入Seven Eleven之前,你的心里是充满小欢喜的;
结果现在你却变得无比郁闷,只能默默溜回家了。
其实,这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对吧?
我们的女主角经历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一件事情,心里高兴,就想着买一根雪糕。
结果,这个很高兴的时刻就变成了一个让她非常郁闷的瞬间。
在你的生活中,经历过这样的故事吗?
2
郁闷的人生这样开始
那你想一想:到底这件事是怎么发展到乐极生悲的呢?
当我们完成一个大的订单,然后希望犒赏一下自己这个事情,其实可以归纳为:
我们为自己做的事情感觉到快乐。
显然,这是我们自尊的一个开始,这是一个非常天然的感情表达,对不对?
但是,当我们为取得的成就体验到快乐的时候,却突然间想起来:我的这种感觉曾经是会被嘲笑的。
在你的早年成长中,有过这样的扫兴时刻吗?
比方,你拿着考95分的试卷回家,自豪地跟妈妈说:妈妈,我今天考了95分。
那妈妈通常会怎么说?
很多指责型或挑剔型的妈妈肯定会说:
才95分?你本来就应该考100分的,你嘚瑟什么?
才考95分,你就这么开心?
这个回应很耳熟,对不对?
那它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它会让我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而获得成果,从而感到快乐”是不对的,这是极其羞耻的。
大家可以想想自己的内心小剧场是这样的吗?
通过分析我们这个内心小剧场,就能觉察到原生家庭的印记如何主导我们的今天。
比方上面的例子,只要有好事儿,我们都会把它变成一件郁闷的事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变成一个非常郁闷的人生。
3
我安全吗?我是好的吗?
其实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影响是:会影响到我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那么,我们怎么测试自己的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不是好呢?
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
1、你觉得你所在的世界安全吗?按照你的第一个反应来回答。
2、你觉得你是好的吗?你值得被爱吗?
那么,原生家庭是怎么样慢慢影响我们、塑造我们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心理学理论——依恋循环的模型。
它会很直观地向我们展示:原生家庭是怎样日复一日地塑造我们的性格。
从生理角度上面来说,我们会有食物、接触、肢体活动三个需求。
对应这三个生理需求,我们会有三个对应的心理需求。
首先,我们有精神滋养的一个需求。
我们需要有爱,需要被关注,需要看书,需要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然后,需要跟其他人之间有一个链接。
最后,我们会需要跟别人有感情上面的流动。
当我们产生精神滋养的需求后,那就要表达出来,对不对?
比如,小孩子会通过哭闹或者说笑,把自己表现得足够“萌”,来引起大人照顾他们的强烈意愿。
这就是他们的表达。
如果我们的需求通过表达,结果被满足了,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而且我是好的。
为什么?
因为我有一个需求,然后我做出一个表达。
再然后,被周围的人看见了,他们会给我关注,会满足我的需求。
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我有需求,表达后会被满足。
这样不断的循环起来,我们就会有一个基础的安全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信任我们自己是好的,会信任世界会回应我们,我们会信任这个需求是正确的。
需求是正确的,这非常关键。
但是,有很多人会认为:我不应该有需求,并且会有很多的办法来让自己没有需求。
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上面的“依恋循环”无法正向进行。
也就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那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怎样?
会愤怒,对不对?
当我们要去启动这个依恋循环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个需求,并且表达了这个需求,对吧?
可是,很不幸,它没有被满足。
那我们会怎么做?
有可能会升级我们的表达。
这个升级的表达,往往就是愤怒。
所以,如果你不能接纳自己的愤怒,那你就想想:这其实是我向外界发出的一个强化表达。
这样看的话,愤怒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糟糕,对不对?
只要你仍然在表达,你的心理仍然是向外流动的,那就还有疏通的机会。
但是,如果经历多次表达,仍然得不到满足之后,那我们很可能就会选择抑郁。
抑郁是什么?
抑郁是我把所有的门都关上了,我的攻击能量全都指向自己——都是“我不好”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或者说,我们为了不让自己的愤怒,伤害到别人。
我们选择了压抑愤怒,结果就抑郁了。
所以,当我们抑郁的时候,我什么也做不了,我没有办法做任何事情……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部分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原作者取得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删稿】。
古德心理网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著作权均归网站或作者所有。
评论
共{{ plCount}}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