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家教急救一个妈妈这样帮孩...正文

一个妈妈这样帮孩子找找到人生的方向,想不到呀!

发布于3月前    {{ plCount}}评论    {{ actData.readnum}}阅读
一个妈妈这样帮孩子找找到人生的方向,想不到呀!
文/龙爸开讲

一个妈妈这样帮孩子找找到人生的方向,想不到呀!


作为父母,我们简直为孩子操碎了心,从小就要担心他的吃不饱、穿不暖、老生病,稍微大一点儿又要天天陪着他学习、写作业。

而且,很多家长在孩子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就在为他的人生焦虑了:

孩子这个样子,以后该做什么养活自己呢?

于是,我们立志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就给他规划出来一条坦途,直奔成功的人生彼岸。

所以,才会有那些多的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还有那么多天才班、少年班。

这就是家庭教育界所说的“起跑线焦虑”。

我们说,家长希望孩子尽快找到人生的方向,赶早出发、先人一步,这个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到底该怎么选择孩子的人生方向呢?

选热门,还是看天赋?

那万一孩子各方面的天赋都不突出呢?

1
我的方向是什么

最近几年,天才班之路甚为风行,甚至有烈火烹油之势。

据说,去年北京八中的少年班招生120人,结果报名13000多人,超过100倍还带拐弯的。

英语测试和英语班也火得不行。
英国剑桥英语水平测试KET和PET开放报名当天,名额秒光。
甚至有一些小学生直接去考成人托福,而且成绩斐然。


那该如何看待这些疯狂的推娃现象呢?

其实,这种“卷”并不稀奇,早上几十年前就在搞了,只不过花样可能有些不同罢了。

记得我小升初那会儿,流行的是数学竞赛、理科实验班的路子。

那时已经是学校之间层次分明了——是进市重点市级、区重点区,还是进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往往就取决于0.5分的差距,因为这0.5分里会容纳成百上千个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小学奥数成为很多学生的重点战场。
当时几乎所有的重点中学都在搞奥数培训班。

换句话说,今天很多父母的狂热,我们在20年前早就经历过了。


不过,那时的这些“卷”都跟我无关,因为我的数学很好呀,真正让我焦虑的是在进入大学之后。

有一段时间我陷入到深深的自我怀疑中,因为我的成绩和业余爱好都不出色,一直致力的写作也毫无进展。

这种时候我不停地给自己制定成就目标,每年都定新一年的目标,幻想自己大放异彩。

可是常常事与愿违,越是这样急躁就越发不成功,也更加怀疑自我。


直到几年后,我才慢慢发现症结所在:当数学和学习不能给我带来成功的时候,我就开始不知道我的热爱是什么了

就像你去游泳——

如果你只是喜欢站在领奖台上,那么游泳时候,你想的就是如何成功。

但如果你喜欢的是游泳本身,那么游泳时你感受到的则是身体和水的触感,是人在水下奇妙的变化,是你身体姿态的细节,以及水波那梦幻的蓝色。

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吊诡——在很多领域,往往是求而不得,第二种心态往往会带来真正的成功。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大提琴课上。

当时我已经学大提琴两三年了,非常渴望能在年底的聚会上能拉支曲子。

但是有一次上课时,老师打断了我的演奏,直言不讳的问我:你有没有在听你拉的是什么?

那个时候我才发现:我确实没有用全身心感受声音,我只是在关心推进练习的进度


这件事本身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开始慢慢感受到:

当一个人真正喜欢一件事的时候,他做这件事是全心投入的。

跳舞的时候能感受到肌肉和身体的松紧;写作的时候沉浮于记忆引起的细微情绪。
研究数学的时候方程两边就是最美的律动……

对我来说,从小到大的成绩优异,让我误把成就感当成了兴趣

我想尝试各种事情,并不是因为我有多么热爱,而是因为我喜欢给自己打勾。

你看,我又会一项新技能了,你看我这也好那也好,什么都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来都没有真实地体验我的人生。

那你看现在的各种鸡娃、推娃是不是跟我的情况很像呢?

2
对孩子的期望

那回到教育上,我们应该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望呢?

首先,谨慎地推孩子去做奥数选拔

显然,这条路不适合90%以上的孩子。
因为很少有孩子真正有数学天赋。

就我接触的孩子中,真正有数学天赋的,我只看见过一个。

很多孩子,即便是能通过测试成功进入奥数班,但如果没有特别的数学天赋,在这条路上也注定走不远。


那怎么知道自己孩子有没有特殊天赋呢?

很简单,灵性+热爱
有天赋的孩子,会在一个领域上手更快,会展现出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也许有的父母会说:成功了不就有兴趣了?

确实是,刚开始没兴趣,也许成功之后就有兴趣了。

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这种“热爱”混淆了对成功的感觉对事物本身的感觉


我见到有天赋的人工作的样子,那是一群人正在做CG动态。

他们就那样一次又一次反复地处理、调试,为此而兴奋,为了想象的现实而废寝忘食。

我知道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是什么样子,那些数字和符号就是他们头脑中闪闪发亮的星星。

我还见过顶着成功者光环的人做电影最后狼狈收场的;也见过真正热爱电影的人,从剧务做起,每天花几个小时自学电影制作,最终呈现出划时代作品。

……

换句话说,那些心中有光的人比头顶有光的人能走得更远,甚至走向无穷。

孩子只有真正做到对内心诚实而敏感,才能找到自己一生的所爱。


所以,我会让孩子尝试各种东西,学数学、学语言、学一点艺术、学一点音乐、学一点体育,也学一点科学。

但我并不会对他的短期成就有过多要求,我只是希望他能在广泛的接触中保持内心的敏感,慢慢摸索出内心真正的光之所在,摸索出自我的样子。

3
不要自我设限

在我们毕业的时候,觉得似乎全世界只有那几个职业,其余都可以忽略不计。

于是,大家都陷入了无尽的内卷之中。

后来接触的领域更多了,看的世界更广阔了,才发现这几个职业虽然确实不错,但远远不意味着全部。

在创新时代,可能有一些工作很多人根本都没听说过,比如设计颜值与交互俱佳的新产品策划、丰富体验的浸入式互动短剧等等。

只要人生不给自己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总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那条路。

在这样的时候,怕的不是一无所有,怕的是自我设限。

越是资质优异的孩子,越是容易被校园所谓的优秀困住,无法放低自我、从零开始,找不到真心想要攀登的高山。


在这个世界上,高山太多了,每一座高山都是要穷尽毕生的力气,一小步一小步行进。

如果没有热爱,根本无从选择。
而如果没有自我发现的敏感性,根本无法产生内心的热爱。


当然,想让孩子发现热爱,需要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在孩子小的时候,最好能让孩子打开视野,广泛看到更大的世界,也可以多加尝试,在不同领域都让孩子试试。

父母切忌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孩子一定要取得怎样的成绩。

应该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孩子的专注状态。

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相当专注,有一种心无旁骛的沉静,而且能持续地做事。

那恭喜你,这个方向很有可能就是孩子有热爱和天赋的方向。

它就是孩子心中的光,且请珍惜!

{{ actData.zannum}}

评论

{{ plCount}}条评论
评论 最多100字

精彩评论

一个妈妈这样帮孩子找找到人生的方向,想不到呀! 龙爸开讲

关注 点赞
文章 1 获赞 {{ authData.zannum ? authData.zannum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