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课-20如何长期、稳定、持续地努力?
今天我们来聊聊习惯于短期内爆发式努力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儿?如何保持长期持续稳定的努力呢?
我朋友特别喜欢做的一件事儿是在胡吃海喝之后,信誓旦旦的说,我决定了明天经常绝食一天。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凡是有过减肥经历的人基本上都这样做过,至少想过我当时就劝阻朋友了,我不建议你明天绝食。瘦子啊基本不会这顿暴食下顿绝食,经常三天多了四天。他们的节奏很稳定,无论今天面前有多少美食,他们的饮食习惯都是一以贯之的。我怎么开始说减肥了?因为这种在减肥上今天堕落明天绝食的极端思维,也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多数人习惯于间歇性的爆发式努力,很少有人是有条不紊、不疾不徐的状态,他们没有稳定的节奏计划,常被外界和内心的各种状况打乱。
今天晚上有重要的事情,不如不学习了,下午朋友来找我,我上午也看不进去书了。今天太开心了,不如庆祝一下吧。今天太不开心了,不如休息一下吧。今天状态不好,少做一点点事儿吧。今天状态超级好多,做一点事儿。在浪费了很多时间之后,自责和懊悔以及即将到来的deadline又使他们临阵磨枪,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
我之前认识一个师兄,本科就读于四川大学化学系,研究生保送到清华大学。他说,师妹你好厉害,考研就这样考上了。这么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要是我还一定做不到。我本来是当真的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后面跟北大花苑的师兄提起这件事儿,他表示不赞同。
能够保研的人如果去考研,大概率会比只能去考研的人考的好,因为他们基础扎实,也更勤奋。我现在觉得还有另一点也很关键,能够保研的人D多是那些数年来始终如一,日付出持续努力的人,他们拥有比较稳定的节奏。而我们很多人在大学期间习惯于平日懒散度日,期末中突击考出还算过得去的成绩。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在期末成绩上表现出的差异不算太大。但长期看来,只有那些拥有稳定的、持续的节奏的人才是大概率能做成事情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努力过程更为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少了很多焦虑、恐惧和摇摆不定。
大家听说过20英里法则没有,它是由心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提出的。我们来看看它具体讲的是什么。美国西海岸圣地亚哥距离某地3000公里,这段路程上徒步的旅客分三种。第一种旅客只会在路况加天气好的时候全速前进,条件恶劣的时候就停在帐篷里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