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原来是这样-17|2宋画|追溯书画同源之本
第一节我们讲到了赵孟頫所做的乌木秀石图,以及他把书法引入绘画的这样一个贡献,以及这个变化对中国艺术史的重大影响。这是宋代的一次重要的变化和在终结的过程中间显示出来的文化价值。
而这一节我们就进一步的来把这件事情往宋代延伸。讲到了宋代的两位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他们是苏轼和米芾,他们两个人如何在绘画的理解和在使用书法联系绘画的过程中间所做出的一些贡献。然后我们又把它归结成这个贡献它的根源是在东晋的书法,是在王羲之那里。我刚才已经说了,我说的宋画并不是指宋画本身,而是指宋代出现和发生的一种现象。某种程度上他还是对宋画的终结。
那么这个事情其实发生,刚才我们讲的是赵孟頫他的枯木锈石图这个地方开始的。但是事实上,传说中间事情不是从他开始的,是从谁开始的?是从北宋就开始了。北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两个人物一个叫做苏,是一个叫做李福。今天当然我们也知道苏东坡喜欢画画,但是恐怕画的不怎么好。因此他就做出一些解释。他说论画以形式见于儿童邻做事咫尺是定制非诗人。后句话他说的是权威性论断,就是写诗写的只是这首诗本身,这个人他就缺乏诗人的素质和本质。
但是他说画画这件事情,画的不能画的像。如果你看画,只论他看到画的像与不像,这个想法就是很幼稚。他认为我们从这句话反推,恐怕他画的不怎么像。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对伟大的人物去给他找出缺点。一般我们不会这么说,我们就会说他一定是有意识的画的不像。
那么有意识的画的不像,那他画出来的画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今天当然传为舒适化的话,事实上有。但是我们之所以写了船,就说明它不太可靠。所以我们没见过,没见过我们就很难评价了,到底他是画的不像还是有意的不画像?这个问题就成为一个历史上的一个可以被想象和扩充的难题。
我们如果从艺术的角度考虑,难道非要画的像才是艺术吗?这个想法实际上是一个希腊的原则。当然希腊的原则通过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很大。尤其是我所在的北京大学,本身就是个新文化的中心。所谓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拿西方文化引进以替代中国的一些文化的基本原则和特殊的地方。
希腊人认为艺术就是要像,所以在柏拉图那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