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大师们-13契克森米哈赖:如何沉浸在当下
上一讲我们谈到罗伯特斯滕伯格年幼的时候被测出智商低,不服输,最终成为智力研究的专家。成年的时候婚姻破裂,读书最终成为爱情大师。他的爱情三角形理论和爱情故事论剖析了爱情的元素与过程,也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维系爱情的建议。
今天我给你介绍的心理学大师是米哈里切克森。米哈来他任职过芝加哥大学心理系的系主任,现在就职于开蒙研究大学。前美国心理学主席马丁塞里格曼称他是世界积极性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而他的研究促使人们将注意焦点从减轻心理问题转向获得更优质的生活。我们今天也借用他的研究和你谈谈如何达到心流这种最优虚拟状态,沉浸于幸福的体验中心流英文原文就是简单的floor,就是流动那个单词。但在心理学专业内部,它表达的是一种个人身心完全投入到某种活动上的一个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感到充满活力,精神高度集中,忘了自己和周遭的一切。也就是咱们中国人说的要深以意合,物我两忘。这种状态在米哈里的理论中,幸福不是目标,是一种心理上的最优体验。
那么心流这种体验有何特征?我们如何达到这种生活状态?让我们先从米哈里的这个研究经历说起。纵观心理学历史,大师们最出色的研究往往和个人独特的人生境有关,米哈里也不例外。米哈里出身一个不错的价钱,他是匈牙利驻罗马大使的儿子,早年的生活优越,然而宁静的生活被二战爆发可能打破了。历经战乱,他的祖父祖母去世了,叔叔阿姨都死了,两个哥哥一个被杀,一个被抓。父亲也不想为新政权工作,辞职了,家里的收入也没了。来源国恨家仇,让他顿生感慨与困惑,为什么这个宁静的生活被打?成年人怎么就不好好过日子,人类为什么会这样?
小米阿里想从哲学、宗教、文学中寻找答案,但一无所获。一次在瑞士旅游的时候,因为好奇,14岁的他跑去大学听关于UFO的讲座。其实我这个演讲者并没有科普UFO是怎么回事,而是在借UFO说事,说战争粉碎了咱们欧洲的美德信念和所有,只剩下混乱了,人们遭受了心理创伤。他说徐州的人自称看到了飞碟,但这些都不是真的,只是一种特定社会背景下民众的集体心理幻想。哪里有什么UFO,还不是人们因为拥有共同的集体创伤记忆,形成了相似的幻觉吗?听着你感觉有些似曾相识。是的,演讲的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