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20世纪欧美小说-26新享乐主义:“一切都是完美的,而且是有毒的”丨《道连·格雷的画像》
新享乐主义的单元讲到这里就结束了。这是非常精彩的一个单元,你们说是不是?今天的节目我们来做一个小结。
围绕佩特提出的新享乐主义这个概念,我们介绍了19世纪晚期的一种思想倾向,伴随着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思潮,形成一种所谓的美学文化。我们在发刊词中对此做了阐述,美学文化就是指人类生存的艺术化倾向,道德的教化功能退居次席,自我的生存体验被视为表达的中心。也就是说,传统文学讲究道德教化,而现代派文学追求自我的体验,一种人生的艺术化倾向,反对中产阶级的墨守成规的生活观。美学文化对20世纪各种流派的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我们介绍了记得的地梁和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这两篇小说的主题是关于艺术家的自我教育,认为艺术家要摆脱宗教和社会常规的多重束缚,要大胆的去体验生活和美。接着我们介绍了普鲁斯特的小说,该片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关于艺术家的自我教育。叙事人马塞尔对情爱生活的体验分析和他对文化艺术的体验鉴赏,被统合在一个思维框架中将人生的艺术化倾向这个特点表现的十分显著。最后我们介绍了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两部作品,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无论是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是文学创作的主题,都和新时代的享乐主义文化密切相关。有关美学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不止上述这几部。
在谈到英国唯美主义者沃尔特佩特的新享乐主义观念时,有一个必须提到的人物,我们在讲解时并未提及,他就是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潮流,王尔德的生活和创作,他的先锋意义是不能忽略的。王尔德公开的同性恋身份和他作品中的超道德的倾向,也就是说强调艺术的非功利性、主观性和超越性,对晚期维多利亚社会的道德风尚提出了大胆的挑战。
这里就要提到瓦尔德的名著道连格雷的画像。这篇小说聚焦于颓废的自恋和美的绝对性,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贵族青年道连格雷看到话题为他画的肖像后,被画像中的自己的峻美深深吸引,想到有一天自己将青春不再,便许下了一个诺言,愿意用灵魂做画,交换一张永不老去的面容,让画像代替自己衰老。而猩红的帷幕后的画像见证了主人公的X恶与堕落。这个构思说起来就会让人感到颇为震撼,说他新奇,当然是新奇的,说他传统,也是有些传统。说传统,是因为以灵魂为画来换取某种能量,这是浮士德故事的古老框架……
龙爸开讲关注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