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20世纪欧美小说-39流浪汉的态度:面向社会,背过身去丨《黑暗的心》2
今天我们继续读黑暗的心。上期节目给大家讲了马洛的地狱之旅的三个层次。该片的基本构架已经勾勒出来了。好莱坞大导演科波拉根据黑暗的星改编成的电影现代启示录,把故事背景从非洲转移到了越战的越南。故事情节不一样了,但基本框架还是马洛的地狱之旅的框架,就是叙事人独自溯河而上,寻找那个传奇人物。
和电影相比,我们或许会觉得小说的印象描写非常丰富,情节却是称不上充实。电影或者情节剧可能会拿库尔茨营地大做文章,所谓传奇人物的传奇性不正是需要在这个部分充分展开的吗?但是黑暗的心并没有那么做,甚至库尔茨的本尊出现在小说中也是篇幅不多的,比我们预期的要少。这大概是小说和情节剧的区别,他们关注的焦点不一样,对主题和叙述的理解不一样。
今天要讲的是这方面的问题,康拉德的小说是在何种意义上编织它的主题和叙述的?啊,这是我们要讲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这是读者非常关注的自黑暗的心问世之后,连篇累牍的评论文章都在寻找阐释的途径,试图阐明该片的主题内涵和叙述特质。这个工作有难度。康拉德这篇小说不好懂,也不太好读,那种高密度的语言风格总是在挑战读者的神奇,挑战读者的理解力。
我举个例子,已故的美国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他是康拉德专家,他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康拉德研究。萨伊德在一篇评论文章中就认为,黑暗的、新的叙述语言古里古怪,充满矛盾,喋喋不休,让人腻烦,总的说来是难以理喻的。你看,连大学者都这么说,可见是有多么难懂的了。
我想,大概很少有人敢声称这篇小说的解读是一个轻而易举的工作。原因不外乎两点,一、语言晦涩难解。2、主题不知所云。正如我们阅读的那些现代派作品,语言解码的过程总是显得那么迟缓,似乎永远赶不上谜语深沉的速度,真是伤脑筋的工作。但是也有人不这样认为,例如刚才提到的萨义德,他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小说语言晦涩难解,但主题还是一清二楚的那就是库尔兹和马洛两个人所说的全部内容都不外乎是帝国控制欧洲白人对非洲黑人的统治,不外乎是象牙以及文明对原始黑暗的非洲大陆的冲击。这是萨义德在文章当中的概括和概括的主题思想。萨义德认为,黑暗的心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
龙爸开讲关注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bybeibeivsswl@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