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天文学-49神秘的“中微子”
有一种极其小又极其轻的基本例子,常规的方法几乎没有办法去探测它。但即便如此,成功的抓住了他们的天文学家,还是通过他们揭开了许多宇宙的秘密。天文英文原来是这样的。欢迎来到天文,原来是这样。各位好,我是徐东。大家好,我是水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东西。我们在讲恒星产能机制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它叫什么呢?中微子。其实这个名词很多朋友应该不陌生,比如说在我国这有一个大科学装置,探测的也是它。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它和质子、中子、电子彼此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联呢?问题真的很多。
是,那么我们就从1911年说起。好,英国物理学家卢瑟夫根据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是由一个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构成的。那么之前人们已经知道了电子和光子,那原子核又是什么构成的呢?在1919年的时候,卢瑟夫又用镭放射出的阿尔法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了质子,这就是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嬗变。于是20世纪20年代,人们就普遍的认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但是由于这个电子质量极小,那么原子核内照道理来说一定是得有大量的电子才行。对,那当然了,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更为复杂的,包括什么质量的问题、尺度的问题、电子寿命的问题,还有量子力学当中多体统计与自旋理论相矛盾的问题。但是总之原子核的质子电子模型,显然就是玩不下去了。
没错,那在这种情况下,卢瑟福就提出了可以把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看作是一个复合体,或者是一个单独的例子,让它呈现电中性。这样的话所有的问题好像都能够迎刃而解。他把这种例子称为中子中性。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在使用阿尔法粒子轰击皮的实验当中,终于发现了中子。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原子核它不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而是质子和中子。但是说了那么多,好像没有中微子什么事。
那么在研究放射性的过程当中,物理学家普遍对量子力学有了较深的认识,理解了能量的吸收和发射是不连续的。但是奇怪的是,物质在贝塔衰变过程当中所释放出的由高速电子组成的贝塔射线的能谱却似乎是连续的。而且他们发现电子只不过是带走了总能量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能量就不知所踪了。
作为本堂课的助教,在这儿补充一下,衰变是指一个原子核变成另一种原子核……
龙爸开讲关注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by龙爸开讲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bybeibeivsswl@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