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09对策来自感觉
今天我们来讲第九课对策,来自感觉,这也是咱们这个工具包的最后一个工具。我们来理一下思路。咱们前面讲了寻找着力点,真正的拎要点,拿捏分寸感。做的这些最终是为了在这个基础上生产出对策,找到回应孩子的路径。
很多家长走到分寸感这一步,分辨的轻重就走不下去了,不知道该怎么回应。比如有个孩子想让妈妈给他买玩具,就对妈妈说,求求你给我买一个吧,这是最后一个。妈妈说她已经打算给孩子买玩具了,但是心里又有个担心,孩子这次说这是最后一个,显然是个借口,如果这次成功了,下次可能继续用。如果每次买玩具都说最后一个孩子可能会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胡乱承诺,然后再找理由反悔,不守信用。妈妈觉得不守信用是很严重的问题,不能助长,但又想给孩子买这个玩具,于是就陷入了纠结之中。我对妈妈说,这件事情的回复很简单,比如孩子你想买玩具可以买,但如果说最后一个,那就不买了,你来选,孩子肯定会选择买。然后告诉孩子好想买玩具,说就是了。
最后一个,怎么可能呢?在咨询中,每当我把把家长从左摇右摆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给出一个笃定的对策,如果恰好这个对策比较巧妙,出乎意料,他们就会感叹,你太有天赋了。如果让我想的话,我怎么都想不出来。我说这还真的不是天赋,你想不出来只是因为方法不对路。说他想办法,很多人就在心里无意识的念咒语,办法,想个什么办法呢?最后大脑一片茫然,什么也想不出来。其实这就陷入了咱们前面提到的单边政策,家长沉浸在自己的感觉中,知己不知彼,看不到孩子的感觉,就看不到孩子的需求,没法给孩子呼应和滋养,只能用蛮力去推动孩子,这样的话,办法和对策就没有生长出来的土壤。
那办法和对策的土壤是什么呢?这就回到了我们这一课的主题,对策来自感觉,感觉就是办法和对策生长出来的土壤。概括的说家长想不出办法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深层感觉。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办法和对策是怎么从感觉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既然把感觉看作土壤,那么一个土壤颗粒不足以支撑植物的生长,一个单点的感觉也不足以支撑办法和对策的产生。因此,我们要保持对孩子的连贯感知。所谓的连贯感知,就是把孩子的感觉看作是一条不断变化、高低起伏的曲线。我们要跟住这条感觉线,当然也许你会觉得这条感觉线很难找,其实很简单,感觉的点足够密就连成了线,因此感觉线的关键需要找到足够多的感觉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