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道德经》-79为而不争
今天我们来讲道德经的最后一章第81章。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个月过去了,我的乐观道德经到了最后的一章,心情非常的特别。还是想在这里再次感谢所有好朋友的支持和认可。我也再次强调我的这个乐观道德经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收获。我为此做出的一点点分享,并不代表道德经真正的内涵或者道德经真正的意义。我本人也从来没有说过我代表道德经或者我读懂了道德经,我只是想来分享一下我的收获而已。
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话说出来的时候不是特别好听,好听入耳的话其实不太可信。在第62章里面老子就说过美言可以是这样的话,所以说好听的话他可能会有目的。
这句话其实老子针对的还是周朝儒家的礼乐制度,因为这个礼乐制度是非常重视语言的美的,比如说很简单一个事情,不同的人死亡以后他的说法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天子死了以后,我们要说崩,我们在电视剧里面经常听到皇上驾崩,诸侯死了要说轰,大夫死了说族啊吽和族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可以用的词。普通的士死掉以后说不露就是不享受朝廷的俸禄。一般老百姓死了以后就说死,那么另外那些不懂装懂,胡说八道的人死了以后叫做偶耶。但是在老子的眼里,这个事情是非常讨厌的,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我们在第一章里面就讲过,老子认为语言本身他的能力就是有限的,就已经不能够准确的表达事实情况了,然后你还在这里修饰和加工。因此老子实际上是在说当时的统治者偏离了执政的重心,去搞一些虚头巴脑的事情,这样社会国家怎么能不乱呢?
第二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博学,而博学的人往往并没有掌握真正的知识。这句话其实也是针对周朝儒家礼乐制度的,因为当时儒家十分强调博学,这个博学是所谓的儒身道德行为的准则,重要的标准。而老子认为这个所谓的博学往往就是博而不精。看起来什么都会,实际上没有一项是他的专长,就是空有一个花架子,并没有实际的才能。
第三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在王弼的版本里面是善者不变,变者不善。这里的多说的就是赞美一个善者,不会只说好话,只说好话的那个人就不是善人。这个可以跟第一句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个社会环境,大家阿谀奉承,非常注重语言的美感,大家都重视形式主义,这种行为就是不善的,老子是非常厌恶的。
那么应该怎样来做呢?老子在接下来一句里面说,圣人无机,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圣明的君主,自己从来不积累,于是让财富服务于百姓……
龙爸开讲关注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