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星闪耀的俄罗斯文学-42“不合时宜”的高尔基
今天是我们关于高尔基的最后一讲。我们来谈一谈苏联文学和苏联社会中曾经有过的高尔基崇拜这个现象及其原因。
华尔街曾经两次长时间的逗留国外,第一次是1906到1913年,住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他旅居国外是为了躲避沙皇警C的追捕,也是为了养病。因为我们前面提到高尔基年轻的时候开枪自杀,打伤了自己的肺部。后来他一直有严重的肺部问题,需要待在比较温暖的地方。他第二次离开是1921到1928年,是在德国、捷克等国居住的。以前的文学史上说,是因为列宁的亲自关照,让高尔基出国疗养。现在看来,列宁当时让高尔基出国,恐怕也有支走高尔基的意思,让他这个书生别多管Z治上的闲事。
1928年和1929年,高尔基在苏太宗的盛情邀约下,两次回国观光,感受到了苏联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宏大规模和磅礴气势。他写下了一些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文字,这让苏太宗感到很满意。于是他一再要求高尔基回国定居。也有高尔基的传记作者认为,苏太宗让高尔基回国,一是想利用高尔基的名声来整合苏联文学,二是想借高尔基的作为来提升苏太宗本人的文化形象,三是想让高尔基写一部苏太宗的传记。从后来的结果看,除了让高尔基写苏太宗传这个目的落空了之外,前面的两个目的显然都达到了。
在1931年返回苏联以后,高尔基的个人威望和社会地位急剧上升。他不仅成了苏联文学的魁首,而且也成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领袖。他在当时的苏联社会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可能是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个作家在生前都不曾拥有的。他当年乘火车回国,列车抵达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以后,有成千上万的人去迎接他他被人抬起来送往他的住所。而抬着他的一条腿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就是当时的苏共中央的Z治局布哈林。
在随后的几年里,直到他去世的1936年,他在苏联的地位似乎仅次于苏太宗,高尔基崇拜的现象随处可见。在他去世以后,这一现象愈演愈烈,渗透进了苏联社会的每个角落。比如说他的雕像遍布苏维埃国家的每座城市,人们用他的姓氏来命名学校、机关、街道、工厂、轮船、火车等一切需要命名的东西。比如说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街道,而且是主要的街道,被命名为高尔基大街。莫斯科市中心最重要的大街,相当于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原来叫特维尔大街,后来就改名叫高尔基大姐。莫斯科市中心最大的公园就叫高尔基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