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40讲-26小结: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评价
今天这集终于要到弗雷德理论的完结篇了。我们来聊聊两件事情。第一,在哪些方面已经明确的证明弗雷德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今时今日我们该如何看待精神分析这个理论?
人格心理学40讲-26小结: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评价
今天这集终于要到弗雷德理论的完结篇了。我们来聊聊两件事情。第一,在哪些方面已经明确的证明弗雷德的观点是错误的。第二,今时今日我们该如何看待精神分析这个理论?
首先,对于弗雷德的观点,现代研究的发现到底证伪了些什么?第一点,虽然像上一集提到的心理能量似乎的确存在,但是它的运作方式是并不完全像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比如说他能量学说的一个核心假设是能量聚集引发紧张,需要通过宣泄来进行释放。释放之后紧张就会解除,然后那个动力就消失了,于是有机体就会恢复平静,这在一些情境下也许适用。
然而一个非常明显的反例是,大量研究发现诸如敌意、攻击性等能量在宣泄之后并不会就此平复,反而会引发继续释放的冲动。也就是说,表达敌意会带来更大的敌意。这或许更适合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一取向,认为人们会根据环境对于行为的反馈来调整后续的行为。比如,如果做一个行为受到了奖励,自然下次就还会想要做。于是假若你宣泄你的怒火之后爽到了,那么这种攻击性的行为就受到了强化,于是就会源源不断的寻求表达与发泄,而不是就此收手。所以有一些企业或者学校会建那种所谓的心理发泄室,就是让人们在一个像KTV包房一样的隔音很好的屋子里,然后让他们为所欲为,比如说扔盘子、砸东西,或者摔家具等等,反正就是做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情绪。但是很遗憾,未必能够起到期待中的效果。
现代观点认为,对于高压锅里的压力,简单粗暴的撒气绝对不是防止爆炸最好的办法,还有可能会伤到花花草草。更好的办法是关上火,挪开灶,冷静下来去理性思考一下引发你愤怒的真正原因,并去解决那些原因。此外,弗雷德认为,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是天生的,总在追求满足。然而,一个人可能一辈子都不必表现出攻击行为,也可以得到完全的满足,也完全可以过得很充实、快乐和健康。现代研究更倾向于认为,攻击性本身并不是一种先天的生物性本能,而更多是一种后天学习的倾向。另一方面,性同样是一种带有很强社会性的生物性需求,没有性活动的人未必会生病。反过来,攻击他人等。
弗雷德认为满足需要的行为却无法预防或者治愈任何一种疾病。以及弗雷德把对于性能量的压抑视为心理疾病的原因。然而从他所处的年代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