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精读-03如何正确避免集体行为的误区
是流行是怎么引爆的?第二个问题是网络时代成功靠什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流行是怎么引爆的?
邓肯瓦茨在这一章里介绍了一个社会学的经典模型,叫格拉诺维特的B动模型,也称门槛模型。其实这是一个思想实验,说的是一个广场上有100人来回转悠准备B动,而每个人参与B动的门槛是不同的。比如说一个人的门槛是零,也就是说门槛特别低,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是B动的煽动者。另一个人的门槛是一,他的门槛就相对高一点,也就是只要有人N事儿,他就会跟着闹。之后第三个人的门槛是2,他看到已经有两个人开始行动了,他才会参与行动,以此类推,最后一个人的B动门槛为99。
于是在这个模型中,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那些本来只想看看,并没有想参与的群体都会被裹挟进来了,那这个B动模型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最终参与的每个人其实不是都想发动动荡的,那么,为什么集体行动的结果会与每一个个体的追求不一致呢?这一切集体行动的聚合过程又是怎样发生的呢?要发生这种集体行动的个体聚合过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每个行动者都有决定参与还是不参与集体行动这两种选择。第二,每个人在决策预期成本和预期收益时,都要部分的取决于其他人如何决策。第三,每个人是否参与集体行动也会对他人是否参加集体行动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这些个体行动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是否选择参与集体行为与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状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会最终影响集体行动的状况。
格兰诺维特的B动模型对我们理解流行是怎么引爆的有很大的启发,其实流行的爆发现象本质也是一种群氓的狂欢,是需要被引爆的。我们今天就用格兰诺维特的这个模型来简单讨论一下怎么制造流行。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一个段子,说的是消费升级的顺序。这个顺序是从小朋友到小姐姐,再到宠物,最后再到男人。你先别顾着笑,低头想一下,这应该很符合生活中的感受。那些火爆的消费品大多确实是按照这个顺序来排名的,而很多目标受众从一开始就指向男人的生意确实不是好生意,那么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不同群体的消费效果完全不同呢?
好了,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的这个B动模型或者门槛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说制造流行也像制造动荡一样,需要考虑引爆的门槛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