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科学家学思考-13上:不倒翁里的学问
开始之前,我先问问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天的故事就和这句俗话有关。你可能听过千10和千20,我们也有相关的战斗机课程,这是对我国歼击机的命名方式。
中国歼击机经过了从1代到5代的发展,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也在国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一路走过来并不容易,在国家自行设计第一款歼击机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在试飞实验的时候,设计师和飞行员都发现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大音速飞行过程中,歼八战斗机出现了抖振问题。用当时的技术顾问的话来说,这感觉就像是一辆破旧的公交车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一样颠簸。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抖震问题会严重的影响飞机飞行的速度,甚至有导致飞机解体的风险。
总设计师顾颂芬带领团队做了很多实验,依然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为了找出飞机震动的原理,顾诵芬决定亲自驾驶飞机,近距离观察歼8战斗机尾部的气流。但危险的是,顾诵芬从来没有接受过驾驶训练。可为了尽快找出问题关键,顾诵芬瞒着家人,冒着风险飞上了天空。我给你找了一张顾诵芬的照片,你可以看看这位勇士的样子。
为了清晰的观察飞机尾翼气流分离的详细位置,顾诵分享出了一条妙计。在千八战斗机尾翼上贴上了许多毛条,当气流经过的时候,这些毛条会随着气流方向摆动。在附近跟随飞行的顾诵芬拿着望远镜,默默地观察着飞机尾翼震动的情况和所有气流产生分离的位置。
三次深入虎穴的冒险,数次地面实验,顾诵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是因为后机身从最宽的外形收缩到尾部的变化过于急促,空气急速流过,引起了震动。他带着团队马上对歼8战斗机进行了改进,将震动问题控制在了飞机和飞行员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保证了飞机的行驶安全。试验意味着风险,可不进行实验就永远无法解决千千八抖振问题。最终,顾诵芬创建的战斗机喷流影响实验方法获得了巨大成功,圆满完成了歼8飞机研制任务,也结束了我国歼击机完全依赖引进的历史。1985年,歼8飞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顾诵芬也被大家称为千吧之父。
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时险境中的摸爬滚打让我们更容易探明事件的真X。而在这个多变又充满挑战的世界中,我们面临着各种风险和逆境。有的人遇到逆境时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