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心理学解读社会现象-44惩罚:惩罚能够有效减少侵犯吗?
我们这段时间都在讲攻击暴力这些伤害行为。其实这些行为在心理学上一般都通称为侵犯行为,是指有意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的行为。通过这个定义你会发现,要判断一个行为属不属于侵犯,通常要符合两个重要标准。
第一,这个行为必须是故意的。如果有人只是无意间踩了你一脚,或者是把咖啡洒到了你的身上,这都不能算作侵犯。但当你在找一个重要文件的时候,如果有人明明知道在哪里,却就是不告诉你,因此使你受到了损失。那么他并没有对你进行直接的伤害,但也算是一种侵犯了。因为他的行为间接的给你带来了损失。
第二,这个行为对他人要形成伤害。如果你因为生气,然后摔了你的水杯,砸了你的电脑,那最多有点小暴力,但并不是侵犯,因为你并没有给他人带来伤害。但是如果你因为生气就故意找茬,甚至对他人恶语相向,那就算侵犯了。因为你给他人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
伤害虽然有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两种,但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比较关注身体伤害。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互联网社会,动不动就人肉搜索,将他人的隐私信息全部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让当事人受到各方的骚扰,或者是通过网络造谣诽谤,形成网络民议,让当事人百口莫辩。这些网络暴力行为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难以修复的心理创伤,所以这也是当下社会一种新型的侵犯形式了当你看到一个个网络暴力事件当中,当事人由于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痛苦不堪,甚至选择自杀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无力感和愤怒感?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一条信息而消失了,你有没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把事件的始作俑者揪出来,让他也尝尝网络暴力滋味?然而,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惩罚方法,真的能够有效的减少网络暴力吗?
在我们一般的认知中,做错了事儿就应该受到惩罚。但是惩罚真的能有效的减少侵犯行为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下侵犯行为的产生机制。在前面课程里,我们已经知道侵犯行为通常是通过社会学习,也就是我们的观察和模仿在后天慢慢学会的。我们学习的来源很多,父母、家人、同伴、朋友,以及今天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当中每一个角落的网络媒体。不过并不是我们学会了侵犯行为就必然会表现出来,我们前面也讲了……
龙爸开讲关注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bybeibeivsswl@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