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转折看中国史-22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帝图什么
我们这一讲说说郑和下西洋,我会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以及郑和下乡的必要性,还有可行性三个方面来为你分别讲一讲。
我问你,永乐皇帝派郑和带了两万多人的船队七次下西洋,那到底永乐皇帝他图什么呢?明史郑和传里面的说法是永乐皇帝怀疑他的侄子建文帝逃亡海外,同时能够在海外宣扬大明王朝的军威,展示中国的富强,所以才会派郑和去下西洋。那这种说法靠谱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找建文帝这个说法不靠谱,你知道永乐皇帝叫朱棣,他并不是朱元璋选定的继承者,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元璋在大儿子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就是建文帝。后来呢,朱棣通过战争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因为这个皇位不是正常得来的,所以朱棣心虚非常正常,如果说建文帝逃亡是在明朝的统治范围内,那么朱棣可能还会担心说建文帝会不会在忠于他的臣子的辅佐下东山再起,可是如果建文帝自己跑到海外去了,那不正好消除了这个祸患吗?那为什么还要找他呢?
事实上,历史上传闻建文帝的躲藏地,有的说云南,有的说福建。朱棣你不放心派人打听,这个是有的。但是你说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为了找一个逃往海外的前皇帝,这个听上去就太不靠谱了。因为如果真的是要找建文帝,那怎么可能两万多人D张旗鼓的去找?假如说建文帝真在海外的话,这不是告诉别人说,我来找你了,你赶紧跑吧,这样怎么可能找到一个人?所以从常理推断,找建文帝的说法其实是不靠谱的。
第二,说郑和要到海外去张扬大明军威,要展示中国的富强。这种说法怎么样呢?我们先来看看郑和船队的规模有多大。郑和船队大小船舶二百余艘,其中大的船被称为宝船,一共有62艘。据史书J载,最大的宝船长120多米,宽50米。这什么概念?一个世纪后,横渡大西洋的哥伦布乘坐的大船大小仅为郑和宝船的5分之1。而郑和船队的官兵人数呢?每一次下西洋都在25000人到3万人之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三十多个国家,每次下西洋的花费估算大概都是60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明朝三年的财政收入之和。
那么郑和下西洋得到什么呢?当然郑和宝船从海外带回了不少的珍宝,还有很多海外各国的使节。但是这些珍宝以及海外使节的进贡,比起郑和带出去的礼品,还有明王朝赏赐给海外使节的东西,那价值差的太远了。也就是说郑和七次下西洋,如果是从财政上蒜的话,绝对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即使是展示中国富强,宣扬大明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