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心理课-37如何避免孩子和混混在一起
这讲我们要说的话题是父母如何避免孩子不和混混们在一起。接下来我将会从三个方面来分享这个问题。第一点,青春期的孩子从内心里就想要归属于集体。第二,父母要提早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交与人际关。第三,让孩子不跟混混在一起的几个要点。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点,青春期的孩子从内心里就想要归属于群体。首先人是社会性动物,人有一个本能需求,就是一定要跟他人在一起,这样才能活下来,才活得有意义。就像人需要吃喝拉撒睡是一样的,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孩子上学之前跟父母和家人在一起,上学之后和老师同学在一起。成年参加工作之后就需要和同事、公司和其他人合作。才行人还会加入到各种的组织团体,比如说像麻将的兴趣小组、广场舞组织,什么同学会、读书会之类的。
其次,青春期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有三类。第一类,大多数行为正常的,符合学校规范的。大家在班级一起学习讨论、开玩笑,课后一起吃饭、聊天、锻炼,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第二类就是那种学校混混,他们经常旷课,不时的来调戏老师,欺凌同学,跟社会混混有来往,这样人数不多,但是动作不小。第三类介于第二者之间,书念不下去,跟大多同学和老师关系疏离,偶尔旷刻一下,人比较孤独。其实我们作为父母的要注意的就是,如果自己孩子属于第一类,也不能忽视教育,属于第二类不能放弃教育。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三类父母稍微不小心,孩子就可能划归到第二类型去就比较麻烦了。
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点,父母要提到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社交与人际关。我通过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一个很普通的场景,来跟大家分析其中的心理学的道理。我小时候在乡下夏天吃饭的时候,村里的大人小孩儿都各自端着一大碗饭,不约而同的聚在村里几个大树下边吃边聊。老人们经常会讲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或者久远的故事。这故事说完,老人总不失时机的跟孩子们说,我跟你们说,你们小孩可千万不要跟一些混混在一起,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对,都不会有好结果。到底是什么结果?应该说那时候我们还小,都是似懂非懂的,但好像心中都有个数,就是不能参加混混团伙。
现在长大我知道了为什么很平常故事,为什么很平常的故事会有很好的心理效果。第一,那时农村大多很穷,大家一起在树下稀饭,就着咸萝卜,就在人群当中吃饭。这事儿就是一件很愉快的完成了人很融洽的在一起时的作用,有时比享受山珍海味更有意义。第二点,老人们讲故事没有针对我们孩子中任何人,气氛比较轻松。按照神经科学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