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透武侠小说史-26纯文学和通俗小说到底哪儿不同?
课程的最后一个单元,我要带你走出武侠世界,做一个横向对比。既对比武侠这种商业化小说,更严肃文学,也把中国的武侠和西方的骑士小说、推理小说、日本的武士小说做一下比较。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武侠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现实生活的意义。在我看来,我们这门课有个必须要讨论的话题,那就是武侠小说和严肃文学之间真的有一条明确界限吗?在以前的文学、研究、学术领域里,这个界限是明确的。二十几年前,严家炎先生第一次在北大中文系开武侠文学课的时候,颇被看成是礼敬叛道。一直以来,主流文学理论一直承接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观念,这是一个和通俗对立的标准,肯定要排斥武侠小说这个传统。
对小说是福是祸,目前很难下定论,但我觉得这条界限只是出于想象。小说的本质是讲故事,中国文人的个人化、世俗化的情绪一直在转移。当文章必须承载道德以后,文人把世俗趣味写进了诗里,到了诗也要冠冕堂皇表达某种高姿态的时候,情趣转移到了宋词和元曲,最后才从笔记小说跑进了章回小说。我们在讲清代武侠的时候,说起过当时的大学士余悦改写了通俗话本三侠五义。
在我看来,文学性是一种品质,不是能事先判断的当一本小说具有足够的叙事技巧,形成了深沉的阅读共鸣,读者就会感受到文学性。也就是说,一部小说够不够严肃的标准,其实和写什么没关系,要看作者怎么写。这一讲,我想借一篇当代小说经典棋王来跟你做个比较。他虽然不是写武侠的,但因为下棋博弈本身有着跟武功对决相似的风情,通过它,我们来体验一下一个严肃风格的武侠文学到底是什么质感。这篇小说叫齐王,作者是阿成,发表于1984年,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讲述者是第一人称的我。
我的父母死于运动,于是报名下乡,在运知青的火车上,我认识了一个叫王一生的中学生。王毅生长得精瘦,对车站的混乱、送别的哭泣都没有反应,只是四处找人下象棋。他的外号叫棋呆子,有很多传奇都说他的棋是和一个捡烂纸的老头学的,有道家心法,曾战胜过省内外许多名手。除了下棋,王一生只在乎吃,不是挑剔,而是吃得很凶恶,什么都不剩。王一生和我的身世都挺惨,都挨过饿,所以互相信任,成了朋友。插队的农场在大山里,生活清苦,但是每月有20块钱的工资,比我在城里流浪强。
到了夏天,王医生来看我讨论生活时,我说这里闷得无聊,王医生觉得我想要的都是超出基准线的东西,应该知足了,我没反驳,但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
龙爸开讲关注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by龙爸开讲
心理故障了该怎么办?
byminluo2@q.com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bybeibeivssw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