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20世纪中国小说-28家
我们要读一部1931年在时报连载,1933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长篇小说法庭任教。说是阅读了这个,我想大家都是重读了。这个长篇在49年以前就出了三十几,应该是所有20世纪中国小说当中印数销量最大的一部。
上海后来举行了纪念家出版75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室的王海波主任说,该社出版的家的各种版本累计印刷90次,总数437万册,再加上1982年四川人出版社的巴金选集,印了20万套。我手头还有一个台北远流出版社的93年的一个版本,所以这些版本加上去,按这个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36期的说法,作家是超过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应数最多的小说。这个结论其实我也不敢证实,有点保留。但不可否认,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读者最多的小说,大概率是没有错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为什么几十年来那么多的中国读者他们喜欢看家,他们在里面读到了什么呢?
从理论的角度,王德伟说巴金小说继承了柔和了54文学两大巨擘的精神。从鲁迅那里,巴金习得了揭露黑暗、控诉不易的批判写实法则。至于他付出,他延续了追寻自我、放肆激情的浪漫叛逆气息。前者着眼群体生活的重整,后者强调个人生趣的解放。事实上,文学史上我们说鲁国毛巴老曹呢,巴金你看他稳居鲁迅、郭沫若、茅盾三个所谓党史人物之后,我不记得有没有跟各位说过,我1989年参与过辞海的现代作家的修订,当时就说鲁、郭、茅三个人属于党史人物,不归我们文学界的人修订。但不管怎么样,鲁国毛之后,巴金就排在最前面,所以他的作品在20世纪中国这个巨大影响,当然了,他的影响跟他作品的艺术评价不是是没有落差。
这个文学圈中很少有人真的认为巴金小说的艺术价值高于老师沈从文或者张爱玲,所以王德威婉转指出,文学史家每每诟病巴金小说感伤乃至滥情的倾向,以及其简化的人道主义呼声。的确,这都是王德威的原话。在同辈作者中,巴金不如矛盾冷静细腻,不如老舍世故幽默,不如张天翼辛辣刁钻,更不如沈从文明镜超越。甚至把经感伤三千的风格被钱钟书等人嘲笑。所以王德威把巴金小说概括为激情通俗小说,认为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宗,影响了不止一代年轻人。所以简而言之,读者多是因为通俗,激情澎湃又流于感伤。这也是我以前读巴金的印象。
但这一次为了20世纪中国小说,我花了好几天的功夫重读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