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的家庭教育课-17青少年期|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我们最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以貌取人。但很多时候我们看人也会犯这种毛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个人呢?又该如何看待一个孩子刻意表现出的行为呢?下面让我们听听李老师对此的观点。
给父母的家庭教育课-17青少年期|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背后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我们最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以貌取人。但很多时候我们看人也会犯这种毛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判断一个人呢?又该如何看待一个孩子刻意表现出的行为呢?下面让我们听听李老师对此的观点。
人的心理问题他有一个两极现象,就是他刻意表现的往往恰恰是相反的。比如一个人特别的在乎人是不是看得起他,这种人他一定有过曾经被人看不起的经历。那么有时候我们开玩笑,就是说有些人特别的张扬,他一定有过不自信的背景。如果他的从小他实力很强的话,他往往到成年他是一个非常不声张的人。所以两极现象什么呢?就在暴力表现当中,实际上它来源于什么?它来源于一个不安全感,因为威胁暴力和威胁相关。比如说我在这儿再举个例子,这是一个初二的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给大家简单念一下,他标题就是商人也是一种享受。
世界上的人无奇不有,他们想要的手段也各不相同。而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种人,他们罪大恶极,以杀R为乐,那就是世间最冷酷无情的人,杀手。或许杀手们陶醉的是杀R后的满足感,一个个令自己憎恨讨厌的人,最后自食其果,倒在自己的脚下祈求被宽恕。而他们则用各种武器结束对方的生命,把那个曾经弄过自己的人烧死。可以想象的是多么的爽快,看着他在声音喊叫又是多么的陶醉,更有甚者还不忘对他人尸体进行N待,希望他是死后的安宁。曾经的厌恶一抹而去,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欢笑,不能满足,这或许是一种享受。
我念的时候一个字儿,不知大家觉得是不是特别,这文笔我觉得可以赶上韩寒。第二个,然后后边备注也是他作文的一部分,就是他他的作文自己写了个备注,整整个写完最后那一段备注,我这个没有完全都放在这儿。本文仅从侧面描写杀手的部分感受,作者本身未曾有过,也不希望有本人绝无暴力倾向。另外以上事情请大家不要模仿,最重要的是不要杀我。
妈妈拿这篇作文来问我的话,我看完了,因为北京大家也知道很大,我在西四环边上住,他们在东边。他说他领着儿子来见我,我说不用了,我说我跟你聊聊就行了。然后我跟他妈,我当时我记得我把车停在一个路边,我跟他聊了大概电话里聊了一个多小时。我就问了他一些问题,他也给我介绍他的一些情况。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孩子小时候的出生是你自己带的,妈妈说是。第二个问题,我说这个孩子在六岁之前有没有离开过一段时间由别人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