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做性教育-06培养自由的孩子,揭掉刻板印象标签
上一讲我们说了怎么抵御不良信息对孩子的影响。但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除了这些显性的信息,孩子对性或者性别的认识还常常受到一些社会共识和周围大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虽然是潜移默化的,效果却是裹挟似的,有时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这讲我就来说一说家长在孩子社会性别的形成过程中能做什么。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什么是社会性别。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孩子是怎么认识性别的吗?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就会发现,孩子最初不是通过身体器官来认识男女的。他会把性别的判断建立在一个显著的社会特征上。比如他会认为穿裙子的是女生,留短头发的是男生。没错,虽然关注生理性别是人的本能,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社会性别的认知其实是早于生理性别的。
社会性别是社会对性别的定义,也就是我们以哪种性别身份在社会上生活。它不仅包括社会约定的男女着装外貌差别,也包括性格、家庭角色等等的社会共识。比如在性格方面,社会通常认为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子应该温柔体贴。在家庭角色方面,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等等。
因为社会性别是社会环境塑造的,所以会随着时间地域而变化。比如在中国,200年前女性主要是以照顾家庭为主,100年前部分女性已经进学堂读书,现在男女平等是写入宪法的。你可能觉得自己是一个民主的家长,没有想过要把女儿养成公主,也没有想过靠养儿子来防老。那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你会给儿子选粉色的衣服穿吗?你对这个问题的犹豫,恰恰说明社会共识对于男女性别的后天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
从人类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性别专属颜色完全是社会文化塑造的结果。类似性别颜色这样的刻板印象不知不觉塑造了我们的思维。那我们为什么愿意接受性别刻板印象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脑倾向于寻找规律简化的食物。比如说人们见面常问你是哪里人,你做什么工作?这样有利于快速在原有的认知领域里建立对这个人的认识。是这也很有可能会限制我们去了解一个个性化的有血有肉的人。
而事实上两岁以下的孩童对颜色的偏好并不会受性别的影响。性别偏好是在孩子在了解了自己的性别后才体现出来的。七岁以前孩子的性别意识是逐渐变化的,而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建议他穿什么不穿什么,鼓励他做什么不做什么,这些都是在构建孩子的性别意识。那怎么帮孩子构建性别意识呢?孩子一出生就难免被各种差别对待,从衣服的颜色、玩具的类型到学习的领域……
龙爸开讲关注
成长的烦恼有多少?
bybeibeivsswl@
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
by~!@#¥%
留守儿童该如何健康长大?
by龙爸开讲
用心理学解读生活
社交中的接纳与拒绝
走进婚姻真的那么难吗?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