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读-48刘慈欣《三体》2 _ 严锋:宇宙维度中的生与死
三体这部作品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它已经成为近十年来非常耀眼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力远远超出科幻文学的领域,那么三体为什么能够拥有包括马云雷军、奥巴马这些在内的广大读者,他的看点在哪里?到底为什么令人如此痴迷?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精读-48刘慈欣《三体》2 _ 严锋:宇宙维度中的生与死
三体这部作品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它已经成为近十年来非常耀眼的文化现象,其影响力远远超出科幻文学的领域,那么三体为什么能够拥有包括马云雷军、奥巴马这些在内的广大读者,他的看点在哪里?到底为什么令人如此痴迷?
我觉得除了科幻迷津津乐道的那些硬核科幻的元素外,三体里包含了大量对历史、社会、文化、人生、人性、道德的思考,而这些思考又是从技术的角度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宇宙空间展开。这在以前的中国科幻乃至中国文学中都是没有过的这就是三体的核心魅力。所以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后来也被很多人引用,那就是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还是这个看法,并不觉得有什么夸张。如果我们要为刘慈欣的作品归纳一些关键词的话,最显眼的一个就是红。这不仅是字面的,比如他创造了一些独有的名词,宏电子、宏源、宏聚变、宏济元,更代表了一种大尺度、大视野的宏大视域。
刘慈欣偏爱巨大的物体、复杂的结构、全新的层次、大跨度的时间,这种思想与审美的取向看上去与我们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碎片的时代,一个零散化的时代,一个微博和微信的时代,这个短平快的时代其实早就开始了。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人都知道,整个文G后,文学的走向就是消解宏大叙事,躲避崇高。回到日常,走进小时代,刘慈欣也多次表示自己写的是一种过时的科幻。那么,他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在对传统的回归之外,他又注入了何种心智,提供了怎样的新视野?他对潮流的流行为何本身又变成了流行的潮流?
刘慈欣曾经多次表示,他最喜欢的科幻作家是阿瑟克拉克。刘慈欣是在高考前夜看了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他这样描写当时读后的心情。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脚下的大地变成了无限延伸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在壮丽的星空下,就站着我一个人,孤独的面对着这人类头脑无法把握的巨大的神秘。从此以后,星空在我的眼中是另一个样子了,那感觉像离开了池塘,看到了大海。这使我深深领略了科幻小说的力量。这段话是我们理解刘慈欣作品的一把钥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幻文学的意义。
为什么大家对科幻越来越感兴趣呢?其实人一直喜欢幻想,虽有神话、宗教、文学,但是人又不满足于幻想,渴望真实,人越来越理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