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精讲-45《卷中·答欧阳崇一》良知不由见闻、不滞见闻、不离见闻
咱们今天读传习录中卷答欧阳崇一。欧阳崇一就是欧阳德,他是江西太和人是王阳明弟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弟子,当然也是江右王门很重要的一个中间人物。欧阳从一给王阳明写信,同样的提出王阳明良知学说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
阳明心学精讲-45《卷中·答欧阳崇一》良知不由见闻、不滞见闻、不离见闻
咱们今天读传习录中卷答欧阳崇一。欧阳崇一就是欧阳德,他是江西太和人是王阳明弟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弟子,当然也是江右王门很重要的一个中间人物。欧阳从一给王阳明写信,同样的提出王阳明良知学说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
我们接下去就看打欧阳重义的第一段。在这一段当中,欧阳德向阳明先生请教良知和见闻之知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看文本从一来疏云诗云,德性之良知由于文件。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
落在第二页这一段是欧阳德写给王阳明的信当中所提到的一个问题。诗云应该是转述王阳明的话,德性之良知非由于文件,这个是王阳明的观点。所谓德性之良知,也就是我们的良知原本是先天禀赋天道在人的内在,我们的良知等同于同一于天道。既然是这样,当然和我们经验生活当中的见闻没有关系,和后天的知识活动没有关系。也就是说良知本身的存在和我们后天的经验的知识活动是没关系的。不是通过这种知识的积累等等这些人才获得一个良知的。所以说德行是良知,非由于文件。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
落在第二页,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夫子说的,他说世界上的人也许有那种不知,而作者并不真的知某事某你,可是他却能够所谓的不知而作,当然只是妄做。孔夫子说无无事也,我不是这样,我没有这样的方面的情况。孔夫子说到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知之,知之次也。多闻,那也就是我们要多听,择其善者好的而从之,遵循他,仿照他,效仿他。我们要多见,看到那些善的,我们要莫志在心。孔夫子为什么说它是知之次呢?显而易见,他是通过我们日常的知识活动,通过文件知识达成一种经验的积累这样的一个状况。
阳明在这里说已落在第二页。可是欧阳德总体上对这个德行之良知,非由于文件这一个观点有所怀疑。所以他说,切意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然学者之之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止于见闻,故非而见闻亦良知之用也惬意。
也就是说我个人以为良知虽不由见闻而有,良知是天之德性,他是不由于见闻的。但是学者之知未尝不由见闻而发。我们学习圣人之学的人,我们的良知却是由于见闻而发的。也就是说良知是需要体现到表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知识活动当中中来的。执迷于所谓的见闻常识意义上面讲的知识活动,这尽管是不对的,可是我们之所以有见闻之知……